纸包鸡
中国当代著名国学家、文化学者肖健为纸包鸡作文化定位,权威认定纸包鸡是广式卤味的代表作,堪称传统节庆的第一道菜!俗语有云“无鸡不成宴”,在中国,大凡节庆、喜庆筵席,以鸡肉作为主要菜肴是不可或缺的。据肖健考证,纸包鸡作为宫廷贡品和日常主菜的历史至少已有2200年,始创于岭南地区,公元前203年,赵佗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今广州),当时的南越王宴就是以纸包鸡作为主菜。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西汉王朝,赵佗以纸包鸡作为贡品献与刘邦,刘邦诏封赵佗为南越王,天下归于大一统,纸包鸡成为南越国向西汉王朝年年进贡的贡品。[1]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粤西楼在梧州创立,聘请粤菜名厨官良坐镇,以纸包鸡作为酒楼的招牌菜,酒楼从此名声大震、客似云来,粤西楼成为岭南饮食业中首屈一指的 “金漆招牌”,名扬海内外,社会上流传着“食在岭南,不能不尝纸包鸡”的说法。201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林艳光创立新粤西楼,永保纸包鸡制作技艺不变。2016年,“纸包鸡制作技艺”项目入选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龟苓膏
梧州龟苓膏,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历史悠久的传统药膳,相传最初是清宫中专供皇帝食用的名贵药物,它主要以鹰嘴龟和土茯苓为原料,再配生地等药物精制而成。其性温和,具有清热去湿、滋阴补肾、养颜提神等功效,因而备受两广一带以及东南亚人的喜爱,并畅销中外,远近闻名。龟苓膏呈黑色,微带透明。[1]龟苓膏主要以鹰嘴龟和土茯苓为主要原料。鹰嘴龟是名贵的中药,可清热解毒;土茯苓则可去湿。除这两种主药外,再配以生地、蒲公英、银花等中药材,使药效加强。用这些材料生产的龟龄膏,具有清热解毒、拔毒生肌、滋阴补肾、保健养颜等功效。人得了嗓子痛、痔疮、痱子和便秘等病,服用龟苓膏也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另据营养学研究发现,龟龄膏中含有多种活性多糖和氨基酸,具有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等特点,能够调节血脂和血糖。[2]龟苓膏的口味有10多种,人们吃得最多的是原味和奶茶味的。原味的龟苓膏略苦,配点蜂蜜汁、椰汁、炼乳,或加点水果,就会好吃得多。龟苓粉的吃法是用温水调成糊状,然后冲入沸水,冷却后加入蜂蜜、糖或炼乳即可食用。
岑溪豆腐
酿用“无酿不成餐”来描绘岑溪市的饮食文化,一点也不夸张,它是把肉馅填入不同的瓜菜或豆制品中,或煎炒或焖炖,煮熟后美名其曰“酿”。在豆腐酿、竹笋酿、瓜花酿、茄子酿、苦瓜酿、切瓜酿、南瓜酿、辣椒酿、柚皮酿等众多的“酿”中,最负盛名当首推“豆腐酿”。豆腐酿是岑溪市家家户户的传统饮食,逢年过节、招待客人时,也是不可少的“招牌菜”。因此,岑溪当地有句名言:“亲戚来,劏鸡磨豆腐咯。”据古籍记载,豆腐起源于淮南,相传是淮南王刘安的门客在八公山下炼丹时的偶然发现。后来推广到汉族民间,到宋元时期,豆腐已成为十分普遍的食物,成为百姓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下接2、3版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