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工业大学 - 《南京工业大学报》

时 迁

作者:给水1702徐文卓    
2019-04-15     浏览(156)     (0)


  我的外公幼时家贫,是个放牛娃。但就是这个放牛娃通过自学成了一个开铺行医的郎中。
  我曾在外婆家翻到了外公的医学笔记本,里面所记的都是外公对中医的研究。尽管已是几十年前的笔记本,但整个本子依旧平整,见不到一点褶皱。翻开笔记本,瞧见的是用钢笔整齐写下的漂亮繁体字,以及徒手绘制的医学插图。所有的笔记十分清爽整齐,内容有深度,让人见了心生敬佩。用今天的话说,这就是一本学霸笔记。我从未见过外公,这算是我与外公的“第一次接触”。在寻到这个笔记本之前,我早已因为好奇而从母亲那询问得知,外公幼时贫寒靠着给人放牛过活,在普遍上不起学的年代,后来有如此的成就,全依赖对知识的渴望和自学的本领。只不过亲眼见到这个笔记后,才真正地明白外公的“好学”到了什么程度。从目不识丁的放牛娃,到开药铺行医,再获得名声与人们的尊重,中间要走的路并不顺坦。
  正如在笔记本中所见,外公写得一手好字,这源自外公对书法的热爱,也离不开刻苦自学。也正因为这一手好字,每逢过年时,村里的人总是拿家中过年才有或才舍得吃的吃食,或是肉类或是水果,来换外公写的对联。平时吃不到的吃食成堆,母亲作为那时的孩子也是欢喜,与兄弟姐妹一起吃,嘴里不停不歇。而且,平时对孩子严厉有规矩的外公,也会因为过年而放下规矩放下严厉,让孩子们自由嬉戏。在母亲的记忆中,平时的严厉、过年时的宽松令她感受到了过年的特殊意义。
  到了母亲这一代,由于出生在新中国,生活逐渐富余,尽管外公有好几个孩子,但作为老四的母亲还是受到了较好的教育。像是得到了外公的真传似的,母亲在读书上表现出了天赋而且字也写得漂亮。初中时,母亲因为英语成绩不错,所以被英语老师推荐去参加英语竞赛,进而获奖。母亲说,她的英语老师从此记住了她,几十年间每次相见都总以为母亲在从事与英语相关的职业。不过,提到英语,母亲常常会说她读书时学的英语只是哑巴英语,没有“说”的要求,与现在开始注重表达的英语有着很大的差距。初中之后,母亲考上了县里的第一中学。我在自家的相册簿中,也瞧见过母亲高中的毕业照,已是彩照。只是与现如今一届毕业生就有几百号人不同,照片上只有两个毕业班,人数不多。那时说,考上大学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考上大学,并不容易。幸运地是,母亲一次性就考上了大学,成了家里唯一的一个大学生,又在阴差阳错之下读了师范学院的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分配了工作,成了老师,结了婚,有了我。
  较之外公与母亲,我是最幸福的一代,在改革春风的强劲吹拂下,祖国日臻富强,九年制义务教育已经普及多年,受教育早已不是外公那个年代富裕家庭子女的专利,而是法律赋予我们权利。除了义务教育,一句“不能输在起跑线”的理念,也让父母在我们课外教育上倾注了太多的心血。作为计划生育的一代,我们是父母的独生子女,拥有父母全部的关注。在长达十几年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从不会缺席,时刻关注着我们的成长,想方设法地为我提供更好的条件。我们也积极储备着将来走上社会可供选择与被选择的知识、经验和素质,不同于母亲的是,不管是英语还是其他技能,我们除了扎实的书本知识还有较强的应用能力。
  外公、母亲和我的求学道路的迥然不同,又何尝不是时代变迁中的一件小事呢!而这小事不也恰恰是祖国蒸蒸日上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式的印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