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武汉大学 - 《武汉大学报》

志愿服务是最美的时光

2019-04-16     浏览(49)     (0)
      志愿服务是长期的事业而非一时的心血来潮,在武大,一代代志愿者薪火相传,一个个项目接续不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社会效益。毕业走出珞珈山的志愿者们,立志要在更广大的天地将爱心与热情传播开去。
      “我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朴素而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土木建筑工程学院2015级学生何星辰的志向与执着。他曾担任院青协会长,志愿服务时长152小时。大一伊始便加入志愿者队伍开启忙碌的志愿服务生活,在一些精打细算积攒着“活动分”的同窗看来,或许不是一个那么“划算”的决定,但于他而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帮助一些人,就是值得。
      这些人,可能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惯常被我们忽视。志愿者们将寻找服务对象的视线拉回近距离,举办了“最美婚纱照——您的校园美容师”志愿服务活动,为校园环卫工人拍摄美丽的艺术照和婚纱照,表达学生对他们的尊重和感恩。
      作为一个新鲜的项目,活动并非一帆风顺。“那段时候天天骑车到处跑,还搞得生病了,加上遇到的小问题比较多,就很容易情绪低落。其实现在看看也没什么,过去了的就都过去了。”何星辰回忆。
      活动落幕后,何星辰和队友们未止步于此,决定让这个志愿服务项目走得更远:“微爱珞珈,微梦启航”公益项目大赛中,该项目成为种子项目;在第三届校友论坛中展示,获得校友基金会16660元资金支持。荣获武汉大学2016年十大杰出志愿服务项目、武汉大学第二届公益项目大赛最佳创意奖和三等奖。
      在实施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时,何星辰也在反思自己的不足,寻求突破:“很多时候,看到一些弱势群体,我也会因为自身力量的弱小而很难施以援手。我越来越觉得,自己要有一定的力量和实力,才能去帮助更多的人。”
      卢勇东是城市设计学院建筑系2014级学生,保研至东南大学建筑系,目前在苏格兰完成大五的课程。
      四年里,他参与了大大小小数十个志愿服务项目,从身边的阅览室整理志愿者,到海峡两岸青年东湖论坛志愿者……如今漂泊异国,卢勇东常常想念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朋友们。他说,虽然离开了青协的怀抱,展翅飞向了更广阔的天地,但他会把志愿和公益的梦想坚持下去。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研究生陈炜是一位“老”志愿者了,中学阶段他便做过清理牛皮癣、爱心义卖、看望孤寡老人等志愿服务。当时看到人们脸上灿烂幸福的笑容,他也感到无比温暖——这在他的内心埋下了成为青年志愿者的种子。进入大学,在公益社团、公益组织、院青协及校青协,他参与了很多志愿服务活动,其中记忆犹新的是赴河南安阳支教。
      “那群远离闹市的纯真孩童,上课时目不转睛地看着我,那一双双眼睛天真无邪,满是对知识的渴望;下课时争先恐后地围在我的身旁,津津有味地听我讲述外面世界的见闻与故事;支教结束时,他们竟然凌晨三点来到学校,只为赶在我上车前和我说声谢谢。坐上离别的大巴,看着身后渐行渐远的学生的身影,眼泪模糊了双眼。”回想支教的点点滴滴,陈炜满是温暖与感动。
      如今,陈炜虽然已不在青年志愿者协会任职,但那大家庭一般的志愿者团队,志愿服务带来的成长和感动,积极向上、助人为乐的精神还一直影响着他,支撑着他,引导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