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校报》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成就和面临的任务
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黄宗良
文章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成就和挑战,强调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不断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才能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同时,也指出了面临的挑战和需要解决的难题。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概念之后,十六届四中全会专门作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规定党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对外关系五个领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这就是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归纳起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制度、体制、工作机制的建设,这是全面性、根本性、长远性的;二是党员特别是干部的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关键性、基础的,也是有决定意义的。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质是要使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成为中国人民在推进社会发展和进步中的主心骨,其目标是实现民富国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是从这个实质和目标来衡量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成就的。
这个成就既体现于现实的政绩,又体现于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创新的理论成果和新的执政理念。因为这些理论成果和执政理念将在今后的实践中起着指导作用,其价值不可低估。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肯定了十六大以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成就,认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深入进行”。我认为具体体现在以下各方面:
在经济领域:我们不断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其中有特别意义的是比较顺利地建立了开放型经济,中国经济和外界经济区在接轨;开始着力解决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中的大难题———统筹城乡关系,“工农问题”,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一起发展等问题。
在政治领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进到新的起点上,我党抓住了建立民主政治的两个关键环节———干部制度的改革和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前面如干部任用制度中的民主评议,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前公示,引咎辞职。这是改革前闻所未闻的;后者如党委与纪委的关系这一十月革命后90年来一直没有解决好的关系问题,现在有了新的突破。监督者被置于被监督者的领导和掌控之下的不合理体系正在发生变化。在理论方面,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民主执政、科学执政和依法执政结合起来,都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了不起的理论成果。在实践中,我们党应对和处理了一系列十分棘手的突出事件、群体冲突事件,维护了政局的稳定,积累了可贵的经验。
在文化领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出现了可喜的局面。马克思主义、民族传统文化、国外特别是西方文化三者关系逐渐明确。国学热的兴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工程的实施,吸取国外优秀文明成果障碍的逐渐排出,都体现了我们党正在积极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有了重要进展。与此同时,中华文化正在自信从容地走向世界,开始发挥中国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在光耀中国良好形象中的作用。
在社会建设领域:我党29年来,特别是近年来的艰辛探索取得了可以称为伟大的、也是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原则的成果。这就是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报告中提出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针的重要发展。以发展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又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同时又提出扩大人民民主,这就是以民主保障民生。这是作为社会主义执政党———中共很有创新意义的执政理念。这一理念得到认真贯彻,社会主义就更有希望。
概括起来,我们党执政能力的加强表现于对下列一系列矛盾、难点的认识处理能力有了新的提高。这些矛盾关系是社会主义与市场,党与民众,公平与效率,强国与富民,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开放与经济安全、国家独立自强,对这些关系的处理比较适度。
执政能力的加强特别集中地表现在我党排除各种干扰和压力,逐步形成、不断丰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5年来形成的科学发展观,使得我们有了统筹五对关系的世界观和战略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我们把运用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以人为本)统一起来。它既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重要成果,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实践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是同执政地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相适应的,是能够胜任的。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看到,党的执政地位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面临着党的建设的繁重而艰巨的任务。处理好上述几对关系就不是容易的事情。我这里说说“3个1亿四五千万”的挑战。
其一是:中国现在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约五千万,加上从业者是1.5亿人。这主要集中在非公有制领域,大多数是非中共党员。这些民营经济在全国GDP中已占50%左右,使全国半数以上的技术专利直接、间接贡献全国三分之一的税收,每年吸纳半数以上的新增就业人员。这种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是我党执政面临着的最重大问题。
其二是:1亿4千万左右的网民。他们主要是中青年,是社会的有生力量,未来的希望。这对党的执政方式,特别是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是一大严峻考验。社会进步的根本革命动力是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信息化、网络化,将是消除地位、思想垄断、提高政治公开性和透明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用”的最有力武器。我们党必须以主动进取的精神面对这一挑战。
其三是:1亿4千9百万的老人。他们不仅需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现在人普遍长寿,精力还好,要老有所为,不甘寂寞。在政治思想领域也不能忽视他们的存在和影响。十七大召开前中国政治思潮的活跃很说明这个问题。
种种挑战集中起来,可以说是对党的建设的挑战。我认为,中国应该避免的最大危险是:维护缺乏民主的苏联式的权力垄断加上推行缺乏社会公平的美国式的自由市场经济。中国现在恐怕不能说已完全走出这个危险区域。能够真正避免这个危险的关键是建设好我们的党。十七大报告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来抓,特别强调其中的反腐倡廉建设,我非常拥护。现在的问题是,党的各级干部是否真正按十七大的精神办事,把民主、民生放在首位,真正执政为民。如果口是心非,维护管理阶层的特殊利益,以权谋私,与民争利,就会不可避免地形成官僚特权阶层,形成为官不正者、为富不仁者、知识界中攀附权贵者、见利忘义之徒左右中国的发展大局。如果是这样,中国社会就会重蹈苏共丧权、社会主义制度自我毁灭的覆辙。因此,着力遏制、干扰这种官僚特权阶层的形成,可以说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任务,我党建政的中心任务。
所有这些挑战,就像我们前进路上一道道的坎,寻找、挖掘跨过这些坎的胆量、气魄、途径和办法,并付之实施,就是我们面临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议的任务。
党的十七大确定的理论体系、路线、方针、政策,使我们对此充满了信心。
(本文为作者在北大传达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