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央美术学院 - 《中央美术学院校报》

他说抓住了一辈子自己想做的事情

“林岗:写·生”展开幕

2019-03-25     浏览(84)     (0)

“林岗:写·生”展开幕式出席嘉宾中的林岗一家人

《江河水》NO.2(小稿) 木板油画  35x30cm 1997

2019年3月12日,我院杰出教授、学院成立的见证者、中国著名油画家林岗先生的个人艺术研究展——“林岗:写•生”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如期开幕。本次展览从艺术语言探索的角度,回顾了林岗先生七十余年艺术历程中的小幅油画写生与抽象创作,展现了艺术家对艺术的挚爱和突破自我的探索精神。

我院党委书记高洪、本次展览学术主持邵大箴、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我院教工党支部书记石煜、艺术家林岗先生在开幕式上先后致辞。我院党委副书记王少军主持开幕式。

高洪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向林岗先生以及中央美术学院老一辈艺术家们致以崇高的敬意。他表示,林岗先生自1950年以来始终在中央美院教学,将美好年华全部奉献给了学院。今年适逢林岗先生在美院任教70周年,学校将“林岗:写•生”展作为“百年辉煌•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名家”系列的重要学术活动。中央美院建校百年,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认真梳理学术传统,礼敬先贤,以此更好地传承美院精神。作为百年校庆之际授予的首批“中央美术学院杰出教授”之一,林岗先生既是新中国成长的第一代油画家,也是新中国油画教育的先锋和标志性人物。他是油画系第四工作室创建的主要发起者,并先后担任了二画室主任和四画室首任主任,培养了几代优秀艺术人才。高洪强调,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要更好地向林岗先生等老一辈艺术家学习,总结前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百年征程创造新的辉煌。

邵大箴先生谈到,林岗先生于1954年赴苏联留学,在50年代中期,他便对苏联和中国当时的艺术所呈现出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有所警觉,认为做艺术要遵守艺术的规律,要研究艺术的原理。80年代,林岗先生从写实具象绘画走向抽象、意象性绘画,源于其对艺术的深层思考,他认为中国艺术应该多元化。从林岗先生的写生中可窥见油画的基本特性,那便是造型结构、色彩色调,其调性如音乐一样极具感染力。

林岗生于1925年,今年已94岁高龄。他于1999年获俄罗斯文化部授予的普希金勋章,并被聘为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名誉教授,2018年获首批“中央美术学院杰出教授”称号。开幕式上,林岗先生与大家分享了写生在油画创作中的重要性。他强调,课堂上的学习是死板的,但生活中的写生却是鲜活的、生动的。

林岗先生青年时期投身革命,他的艺术之路从50年代初的新年画、连环画起步,《群英会上的赵桂兰》曾获全国年画一等奖,《新儿女英雄传》等作品影响广泛。1954年至1960年,他留学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历经六年严格的写实主义训练,打下坚实的造型基础,《俄罗斯妇人》《街景》等写生作品中,他对色彩品质的追求和对潇洒流利气质的偏爱令人印象深刻。

1960、70年代,他投身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东渡》《万里征途诗不尽》《峥嵘岁月》《路》等作品在以真诚信仰描绘宏大主题的同时,还具有个人抒情诗意的风格,表现出深沉悲悯的情怀。80年代起,他不囿于既往的成就,一次次突破自我,从表现性的形式尝试直到90年代全面的抽象绘画探索,是中国美术界较早进入抽象领域的艺术家之一。

在艺术创作之外,林岗先生还在美术教育教学上付出心力,身体力行。他曾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二工作室任教并任工作室主任多年,通过严格的训练夯实学生的造型基础。1985年,出于对艺术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及促进中国现代艺术发展的责任感和对现代艺术教育的热情,林岗先生参与创建了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并出任工作室主任。在教学中,他重视基础训练,同时秉持开放的心态,尊重学生个性,鼓励自由探索,在他和全体师生的努力下,工作室走出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家。

林岗先生在自述中说到,“总之,爱是主要的,画自己爱的东西,爱好你的画,这样才能产生艺术,就像冰心说的,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正是对于艺术的爱,使林岗先生一生创作的艺术都能感动观众,感动一代一代的学子。

展览展至2019年5月1日。
美术馆/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