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聊城大学 - 《聊城大学报》

中国共产党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担当

作者: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陈兆芬    
2019-03-19     浏览(1072)     (0)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人类文明的生存智慧,它积淀着中华民族自强日新、厚德载物的最深沉精神追求,它滋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蕴育了中华民族的最宝贵精神品格和崇高价值追求。今天传统文化在全球多元文化对话和交流中仍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对内的交流与对外交往提供了一种理念,一种解决矛盾的途径。对内增强民族凝聚力,对外树立一种形象,中国传统文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它是中华民族既成事实的历史,它不仅深藏于各种经典传世之作中,而且积淀于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它是不会被取消的。在全球化引起的价值观念趋同的背景下,这种由传统文化所凝聚成的民族精神对于激发和凝聚一个民族的归属意识、进取意识和奋斗意识,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更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然而作为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怎样做到既能尊重自己民族文化传统,又能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一重要资源为社会发展进步作出贡献,显得尤为重要是,必须在先进科学技术和传统文化之间寻找一条真正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既可以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运用到当今社会建设之中,又可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同时又是担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党更应该本着对历史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履行好党是传统文化最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这一光荣职责,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共同建设中华民族美好精神家园的历史责任,具体说来:
一、自觉承担起正确认识和把握民族文化历史和传统的责任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历史养育出来的,在“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为了求生存,为了延续下去,代代相传,创造了一套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文化”,而包括了“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文化”的历史和传统就是本民族文化延续下去的 “根和种子”。根和种子是生命的基础,脱离了历史和传统,民族文化也就发展不起来。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只有很好地认识和把握中国的历史,形成了对于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才能寻求新的出发点,使之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因此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党要很好地认识和选择当代中国的发展特色和发展道路,进而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必须要做到“四个讲清楚”,即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适合自己特点的独特发展道路;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
二、自觉承担起继承和弘扬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的责任
     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铸就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它不仅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还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靠的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它永远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政治图谋的挑战,中国共产党要凝聚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形成强有力的向心力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坚定不移走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高举民族精神火炬,继续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正如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所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绵绵不已的民族精神和发展动力,蕴涵着今天实现中国梦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它在今天依然对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所以越是困难的时刻,越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这也是每一个有责任担当的共产党人应该具有的文化自觉。
三、自觉承担起对传统文化扬弃性继承和创造性转化的责任
     文化的扬弃性继承和创造性转化是民族文化发展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没有对传统文化的扬弃性继承和创造性转化,民族文化发展和进步就寸步难行,固然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不好的、落后的,的确也需要我们今天必须抛弃的东西,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其实里面可能有一些东西是值得我们今天新的文化借鉴的,可以成为我们今天新的文化发展的基础。”所以对待传统文化不能像倒洗澡水一样,把脏水倒掉的同时也把孩子给倒掉。由此 习近平强调我们党要切实承担起对传统文化扬弃性继承和创造性转化的责任,这就是说对待传统文化,首先做到的扬弃性继承,即对先人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要坚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的原则。“对存在合理内核、又具有旧时代要素的内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明显不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内容,要加以扬弃。”其次做到创造性转化,即对扬弃性继承下来的文化要结合时代实践,经过创造性转化有机融合到时代文化之中,融合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塑造之中。只有真正实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够在促进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过程中,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血液,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就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就是一环扣一环的连续发展的独立文明的形成过程,它从来没有中断过,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曾就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个特点给予高度赞扬,他说:“世界上有古无今的文化很多,有今无古的文化也很多,而有古有今的文化则很少,像中国这样波澜壮阔的文化传统简直是独一无二的历史现象。”在全球化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的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仍可以成为当今时代凝聚和打造强大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重要源泉,改变过去中国曾长期循规蹈矩地跟在西方国家后面的局面,现在中国的出路就在于必须创造出一条既有别于西方,又独具本国特色的发展模式,中华民族才能真正以中华文明的身份高高屹立于世界巅峰。
  (本文转载于《列宁文化自觉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版,第263-266页,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