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永城职业学院 - 永城职业学院

正确认识宗教

作者:永城职业学院思政部 魏振    
2018-10-01     浏览(32)     (0)

一、什么是宗教

自古至今,不同的流派不同的学者对宗教的定义都是不同的。比如:费尔巴哈说,宗教是人类的心智之梦。康德说,宗教是关于作为立法者的上帝的道德律;是对我们的职责的认可,而这职责应被看作是神圣的戒律。柏拉图说,宗教是一种对待诸神的正确行为。马克思则认为:

“一切宗教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

宗教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并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进的一种意识形态,是在一种特殊信念的指导下,遵守着一定的生活规范 ,并在一定的制度下举行表达自身特殊信念的礼仪,来获得依赖感,且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达到群体的幸福生活和信仰环境,以磨练或塑造圆满高尚的人格为内在目的,从而使人对生命真谛及其价值有真切的认识和努力的追求。

人类社会发展早期,生产力水平低下,认识水平低下。面对世界的本源问题时时充满困惑;面对自然灾害、疾病和死亡和战争人们感到恐惧和无助,渴望能有超自然超人力量能保佑平安幸福。就产生了对神的崇拜。

第一时期是幼稚的宗教思想时期,可以说是纯粹的迷信时期。所表现的都是山川、雷电、动物与植物等,均非人的神。第二时期所崇拜的神具有人的性质了,诸神的等级、职权与行为也有了区别与固定。神开始人格化。到第三时期,思想愈有新的变化,开始出现祖先神与英雄神。

有了“神”这种想像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主宰着自然和世俗的社会,成为越来越多信徒们崇拜的偶像。神、经、僧、众、寺、仪、规等要素日渐完备,宗教就产生并得以发展。

二、当今世界主要的宗教

当今世界主要的宗教有: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印度教、犹太教等据传约公元前 11 世纪,以色列人在摩西率领下逃离埃及,在西奈山与上帝立约,将希伯来人的传统宗教发展为具有统一信条和礼仪的民族宗教。而后以色列人进入迦南,约公元前 993 年建立以色列王国 ,在京城耶路撒冷建造圣殿。

公元前 933 年 ,王国分裂为南部犹太和北部以色列两国。公元前 722 年,以色列国亡于亚述帝国,10 个部落被放逐后在历史上销声匿迹。犹太国臣服外邦,在这一时期,一批先知起自民间,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面前,极力强调对唯一真神的崇拜,抨击注重外在仪式的祭司宗教,提出内在信仰和道德戒律,形成犹太教为先知传统。

公元前 586 年,巴比伦帝国攻陷耶路撒冷,焚毁圣殿,犹太人成为巴比伦之囚。在数十年流放生活中,他们的信仰集中于追忆和缅怀历史,反省上帝的诫命和律法。公元前 538 年,波斯帝国征服巴比伦,犹太人获释,返回耶路撒冷重建圣殿。

至公元 70 年,罗马帝国攻占耶路撒冷,圣殿再度焚毁,犹太人流散各地,处于罗马帝国和波斯帝国统治之下。在中世纪,欧洲各国的犹太人被视为劣等民族,在宗教上受迫害、政治上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和自由、在经济上受到种种限制。

1944 至 1948 年之间,愈 20 万犹太人通过各种途径辗转来到巴勒斯坦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勒斯坦地区已经有 60 万犹太居民。1948 年 5 月 14 日,以色列国正式宣布成立,当天为以色列的国庆节。

基督教是对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统称,亦称基督宗教。公元 1 世纪,发源于罗马的巴勒斯坦省(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约旦地区)。它建立的根基是耶稣基督的诞生、传道、死亡与复活。

基督教信仰以耶稣基督为中心,以圣经为蓝本,核心思想是福音,即上帝耶稣基督的救恩,充分彰显了上帝对全人类和整个宇宙舍己无私的大爱。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基督教无论从规模,还是从影响方面,都堪称世界第一大宗教。基督教在人类发展史上一直有着极为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和深远影响。至今主要发达国家,除了日本,都是基督教文化主导的国家。尤其在欧洲、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的广泛地区,无论是政治、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和艺术,基督教塑造了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中国也是 20 世纪除了南美、非洲、亚洲的韩国等地,基督徒人数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公元七世纪由麦加人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上首先兴起。它自创兴到 21 世纪初已有 1400 多年的历史,它作为一种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和一种文化体系,传入世界各地后,与当地传统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许多国家和民族的社会发展、政治结构、经济形态、文化风尚、伦理道德、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亚非 50 多个伊斯兰国家中,穆斯林占全国总人口的大多数。在 30 多个国家中,伊斯兰教被定为国教。尽管穆斯林们分布于世界各地,国籍,民族、肤色和语言各不相同,却共同恪守着那古老而纯洁的教义,即宇宙间只有一个主宰——

—“安拉”,并且依照各自的理解,遵循着《古兰经》的教义。在当代,伊斯兰国家和穆斯林人民在国际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愈益重要的作用。

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佛,意思是“觉者”。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 1800 年历史。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全国现有住观道士 3 万余人。宫观是道教徒活动的场所,全国现登记开放的宫观有 2 千余座。

道教追求修炼成为神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

三、正确认识宗教

(1).以信仰对象(神)为中心古今中外各种传统的制度化的宗教显然是以对神灵的信仰和崇拜作为中心和基础

(2).以信仰主体的个人体验为中心信教者有宗教情感、宗教体验———对神圣对象崇拜、祈—各种宗教体系。

(3).以宗教的社会功能为基础宗教的功能则在于减轻人生的不幸和痛苦,宗教是获得最高幸福的手段。

上述三种宗教观的缺陷就在于它们或者以现象为本质,或者是未全面准确地把握宗教的本质。神秘的宗教体验不可能是决定和产生一切宗教现象的本质,宗教经验乃是宗教传统和宗教教育以及习俗迷信的结果。 宗教的社会功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一种事物的功能,是它所表现出来的作用和作用的结果,因而属于现象的范围。不同的事物可能有同样的作用和效果。能够维系社会的秩序和一体化的,可以是宗教,也可以是政治法律体系,还可以是哲学世界观和伦理道德规范;给予苦难不幸者的安慰,既可以来自来世的天堂,也可以来自现实的世界。

任何事物的功能,都是其内在本质的外在表现,不仅不能决定事物的本质,相反,为本质所决定。我们可以通过宗教的社会功能来认识和揭示宗教的本质,而不能用宗教的功能来代替宗教的本质。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

宗教的积极作用:

(1).认识功能—在生产力还没发展,制度还不够完善,科学文化还没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能正确地解释和改变自然和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不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时,其需要到宗教里去用超自然的力量来调试人与自然、社会的矛盾,借以寻找精神上的庇护和寄托。

(2).组织功能—一宗教是社会关系的整合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种宗教都形成了各自比较稳定的组织体系、教条制度、经典教义和活动方式,形成了一批专门的宗教教职人员,通过各种宗教组织联系广大的信教群众,具有很强的社会组织功能。如救灾赈灾、希望工程等等。

(3).教育功能—一它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树立正确的义务、荣誉、正义和幸福等观念,使受教育者成为道德纯洁、理想高尚的趋善的人。基督教中,对上帝的爱、对诫命的信和对天国幸福的希望,是它的三美德。伊斯兰教认为人的价值体现在敬畏真主、喜爱真主而作的善行中,而不在于肤色、出身、财富和权势。佛教道教的慈善为怀等。所有这些启示都教人信仰和尊奉具有普世价值的美德,都能够教人向善,追求精神上的丰满和充实,使人们获得健康的完整的人格。

宗教消极方面主要表现在:

(1).阻碍社会进步。马克思认为宗教有一种为“颠倒了的世界”提供总的理论上的辩护、感情上的慰藉和道德上的核准的作用。在马克思看来,宗教具有一些消极的社会功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消解的作用。基督教叫信徒们不必忧虑吃和穿,也不必劳作耕种,只要祈求上帝,就可以获得荣华富贵。如此

这样的说教,势必消解人们的劳动热情和积极进取之心,阻碍社会的发展。

宗教对人民群众的镇痛和麻醉作用,具有反科学性。宗教道德是引导人们在人间要顺从和忍耐,把解脱现实痛苦、获得幸福的希望寄托于彼岸世界,阻碍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

(2).成为社会冲突的根源。在 21 世纪,文明的冲突将主宰着全球政治。人类的最大分歧和冲突的主导因素将是文化方面的差异。因为宗教牵扯着深沉的精神追求,许多宗教都会为其所信仰的终极理想进行斗争。一旦其信仰遭到挑战,宗教信徒、神学家和宗教组织就会群起捍卫。由于价值的相互认同、行为的相互感染,其过激的群体行为必然导致社会冲突的爆发,破坏现存的社会秩序和稳定。

四.防止宗教渗透校园

我们不应该把“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句话简单地套用到社会主义社会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宗教已不再是统治阶级利用和扶植的思想武器, 而由公民自由选择对其是否信仰, 宗教信仰已成为私人的事情。而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 是包括信教和不信教群众在内的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和根本利益。因此, 信教和不信教的人们可以做到信仰上互相尊重,政治上团结合作。

这是宗教存在与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国人民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政府倡导宗教要与之相适应。这种相适应不是要求公民放弃宗教信仰, 不是改变宗教的基本教义, 而是要求宗教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与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相适应,是宗教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力量。这是符合信教群众和各宗教本身的根本利益的。

要坚决禁止新建、重建、扩建宗教信仰活动场所和露天造像的行为, 限定宗教信仰活动的区域, 禁止大规模的迎神、游神和跨地区串联活动。

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但宗教也不得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学校教育和社会公共教育。

按照我国的有关规定,任何宗教组织和教徒不应当在宗教场所以外的地方进行宗教活动和布道、传教、宣传有神论或者散发宗教传单和其它未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出版发行的宗教书刊。特别是在大学校园中,更不允许进行宗教活动

(1).加强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的绝对主导地位,积极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还要加大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们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责任心。

(2).党员、共青团员不能信宗教,大学校园不能进行任何宗教活动。

(3).“四严禁”、

“两不得”,即: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和方针,严禁在教学活动中传播宗教,严禁在校园举办宗教活动,严禁在学校成立宗教团体和组织,严禁学生参加非法的宗教组织和宗教聚会活动;不得开设带有传教性质的课程,不得组织学生到宗教活动场所开展教学和实践活动等。 对于学生信教,做到关注、关心、教育、引导“存量”,禁止出现“增量”。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