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浙江大学 - 《浙江大学报》

未知死,焉知生?

——读《相约星期二》

2019-03-08    

  胡天明 工信1825
“一旦你学会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生活。”
  很多时候人们都不愿去谈论生与死这样一个话题,为什么呢?难道这样一个话题没有意义?显然不是。每个人都想知道这些事,希望有人能够说出来,说明白。莫里就是这样一个老人,因为濒临死亡,所以对生与死有了更深刻的见解。
  很多人都不愿去谈论生死的原因,我想,除了没有能力之外,是因为还有一份胆怯。现代社会生出的一股浮躁之气,让人们对金钱和名利看得很重,让很多人整个人生汲汲所求的是那些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东西。因此人们也畏惧死亡,怕失去这一切。可是在这本书里面,老人明明白白地讲清楚:“一旦你学会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生活。”意思是说,当我们能够正视死亡时,我们也就懂得了应该如何去活着;等到我们真正明白物质上的东西是无法长存的时候,我们就会去追求精神上的生活。
  我来自农村,我看到周围的人谈及死亡时,常常会以这样的话开始:“你说人这一生有什么意思,你看张家的……”但是之后,人们又回到了平常的生活中去,还是去追求那些平日里所追求的物质。这样的人表面上看已经大彻大悟似的,事实上还是没有真正理解死亡,敬重死亡。
  我觉得莫里的话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很多人听了上面的言论之后,就会觉得人反正最后都是一死,谁也逃不掉的,渐渐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庸庸碌碌地度过一生,甚至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的确,人总要死。但这并不应该成为我们浑浑噩噩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借口。相反的,透彻想清楚死亡的必然,才能最后让我们真正学会好好生活。正如海德格尔所说那样,我们应“向死而生”。
  怎样生活才叫好好生活呢?书中提到的是要学会去爱,懂得去爱。活着的时候,需要的就是用尽自己的爱,至少要去爱所有爱你的人。像我们这样渺小而平凡的人,死了之后物质上什么都不会留下,留下的只是我们所爱的人和爱我们的人,彼此之间的挂念就是我们的灵魂能存在这世上的唯一原因。
  如果上述的爱往往被我们称为小爱的话,那还应有一种大爱。大爱是什么?我认为大爱就是爱我们这个民族,爱我们的国家,甚至爱全人类,爱世界上的一花一树,一草一木。这种爱是无私的,是不计较自己的得失的。屠呦呦女士不计较名利得失,发现并提取了青蒿素,拯救了无数被疟疾困扰的人类,这种奉献就是大爱;“两弹元勋”邓稼先不惜自己的身体,对中国的核科学做出巨大贡献,这种对国家的爱就是大爱。而这种大爱也让他们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这两种爱都是有意义的。
  未知死,焉知生?理解了死亡,也就学会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