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冬天,孟老头总跟其他老头老太太念叨,这天儿暖和,中。
一
每年还没入冬的时候,孟老头就会到地里捡柴火,运气好的时候每天去都能拉回一大车别人不要的木头疙瘩,回去拿斧头把它们砍砍,没几天的木头就够一冬用了。村里别的人都说他傻,家里都有煤炉子了,要啥木头疙瘩呀。每回这样,他都不吭声,还是哼哧哼哧的往前走,只管拉他自个儿的木头疙瘩。
没几天冬至就来了,老孟拿出来一个黑乎乎的大铁锅。这个大铁锅估计用的得有个个把年,锅上的灰都长到锅上了。锅拿出来了,下面垫上两块砖,省的把家里的地给烧黑。然后老孟总会抱过来一大堆柴火,先放几根大的,再放小的。这时候就该老伴儿点火了,可是老伴儿不知道咋的,总是点不着,老孟总也得自己点火,点完还不忘再说道老伴儿几句。家里有烟了,人也有了。大家伙儿看见有烟就知道该去老孟家烤火了。
等到火不是太旺的时候,红薯、花生、土豆、大白馍,大铁锅里的锅灰和柴火灰混合着,老孟把自家产的口粮压在下头。大家伙儿一个一个小板凳,围在大铁炉边儿上,搓着手,跺着脚,边侃着话,边吃着大铁锅烤出来的东西。
这天,不冷。
二
庄稼人,一年都不歇,都得干活,大寒天儿的也得去地里。早上起来猪饲料里掺点剩饭,自家猪吃得香,老孟看了也高兴。晌午,老伴儿做一碗热腾腾的糊涂面。青菜,花生,面条加点过冬的白萝卜,这一碗面条实诚。吃完饭老孟就去地里看看菜,不敢让冻坏了。
老孟跟老伴儿有时候总拌嘴,他俩拌完嘴谁都不会先开口服个软,但是过一会儿俩人就又好了。老孟年轻的时候当兵,高中毕业,有文化,在那时候也算是个知识分子了。可老伴儿没文化,老伴就刚建国那会儿上过几天村里的扫盲班,勉勉强强能认几个字儿。按理说,这两人怎么都不会在一块儿,可就是在一块了,还磕磕绊绊过了几十年。你嫌我脾气爆,我说你没文化,大字不识。
看完菜,回去叫老伴儿,去摘菜。把菜从根里拔出来,用草绳绑好。一只手里拿着一把菠菜,另一只手从侧边绕过来,绕一圈,在翻一下,绑个结,一把菠菜就绑好了。绑好的菜放在田垄上,等菜摘完了,一块儿运到自家三轮车上。推着三轮车,去田边的渠里洗洗菜。等到第二天,天还没亮,老孟就骑车三轮车,带着老伴,带着菜,去集市卖菜。
日出东山,路上,银松被雪花渡了一层花白,可总归不冷,暖和。
三
白菜豆腐保平安,对于老孟来说,冬储大白菜是冬天最独特的味道。大白菜熬菜,再放点咸肉、豆腐,这是老孟对冬天的记忆,是其他季节不能比拟的。
白菜储存好了,但是,最好的味道,必须要等到儿孙们回来才能开启。从小年开始,祭灶官,扫房子,磨豆腐,割肉,杀鸡,蒸枣花,去打酒。盼到了大年三十,子女们都回来了,一家人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看晚会,其乐融融。守夜的时候,孩子们大多熬不住,都睡了。但是第二天都起的额外早,去要压岁钱。
新年第一顿饭是粉条汤,加入自家的冬储大白菜,再加点饺子,乱炖最香了。中午是闺女们一块儿做的饭,闺女们都会做饭,还好吃。
月上西楼,无风无雨,亦无星辰,老孟说冬天还是这么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