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湖北大学 - 《湖北大学报》
渡
作者:□ 陈静怡
2019-02-25
浏览(197)
(0)
作者回忆了宜昌市的发展历程,包括母亲来宜昌打拼、城市商业繁荣、回乡交通方式的变化以及环境治理等。长江水见证了宜昌的变迁,是发展之根。
湖北省宜昌市,是我长大的地方,它在长江边上。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悠悠长江水和在水边成长起来的那一代青年人,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巨变。
我童年记忆最深刻的故事之一,是我父母的故事。
三十年前,我母亲,一个从小在嘉陵江边长大的川妹子,独自一人坐着客轮来宜昌打拼,也住在了江边的亲戚家。在当时,船是从四川来宜昌最快捷的交通工具,也是唯一能直达目的地的交通工具,但纵然是最快,也要四天多一点的时间。初来宜昌,我母亲尚不知如何比较当时的宜昌与她的家乡,但是留给她最深的印象之一,就是这里有好多漂亮的衣服。
因为在宜昌大撤退中,宜昌这座城市展现了她非凡的货物吞吐能力,以致改革开放之后,她的码头小有名气,运输来自天南海北、甚至异国他乡的货物。当时沿江的二马路、九码头等地,是整个宜昌的商业中心,繁华异常。当时宜昌人民的生活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多的货物往来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从上海、武汉运来的各式衣物、电子产品开始走入人们的生活,一扫满大街灰白黑的沉闷色调。
二十年前,我父亲和我母亲,一对幸福的小夫妻,两个人一起坐客船回四川老家,花了两天两夜的时间。
这次的客船上有了独立的小房间(都是男女混住:三等舱八人间,二等舱四人间),可以睡,也有了新鲜的饭菜。
十年前,我却没有机会和我的父母一起坐船回老家看看。因为宜昌市建成了夷陵长江大桥、葛洲坝工程、三峡大坝工程等水利水电项目,当船只通过葛洲坝的时候,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开闸放水,费时费力,还会对宜昌的生态环境和地形地貌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当时终于开通了从宜昌能直达四川南充的火车,即绿皮车。我和父母坐了差不多三天半的火车。但是火车的车次确实是太少了,而且很多车次都是在夜间才会有。于是返乡时,我和父母只买到了晚上12点的车到襄阳(襄樊)的,到站是凌晨2点左右,转凌晨4点回宜昌的火车。虽然襄樊火车站当时十分人性化地为夜间换乘的旅客准备好了巨大的沙发、电视、还有瓜子花生之类的,但是卫生条件不好,整个休息处充斥着烟臭味。
如今,宜昌新修建了火车东站,有了动车和高铁,回四川也方便了许多。今年除夕夜的时候,我和父母坐火车回四川,坐的仍是绿皮车,只花了半天多一点的时间。如今的江面上几乎没有船只了,江岸边也不再繁华。宜昌的商业中心向着城中CBD和几家颇有规模的大型商场聚集,只有一家万达孤零零地在江边。城市原是依水而兴,而城市中的人们却不依水而居了。不过,夜游长江成为了夏季人们消暑的好去处,我母亲也常常带着我夜游一番,如数家珍似地向我介绍曾经江边的繁华之处,带我看葛洲坝开闸放水,看我们的小小游轮从大坝底部一点一点升上来,很壮观。
城市的快速发展总会面临环境问题。因为工厂很多,雾霾开始困扰这座城市,水质也堪忧。但是我家附近已经开始建设湿地公园,来改善宜昌的空气质量,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举措治理雾霾,我相信环境会越来越好。
这一江的水,在这四十年间,渡了我母亲的闯荡之勇,渡了我父母的爱情之甜,也寄托了我的思乡之切。宜昌,终究是依水而兴,这长江水,便是她的发展之根。长江一天没有断流,我们对长江的治理就一天不会结束,我们的种种思念也好,爱也好,都会由长江水渡往远方。
(作者系2018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