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博兴县人民医院 - 《博兴县人民医院报》

故乡缘何称“桑梓”

2019-02-15     浏览(18)     (0)

  毛主席《赠父诗》中写道: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在汉语中,“桑梓”一词经常被人们用来代称“故乡”。那么,在我国为数众多的树种中,人们为什么偏偏会选中桑、梓这两种树来指称故乡呢?

  原来,在我国古代桑、梓是与人们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两种树。桑树的叶可以用来养蚕,果可以食用和酿酒,树干及枝条可以用来制造器具,叶、果、枝、根、皮皆可以入药。而梓树的嫩叶可食,皮是一种中药(梓白皮),木材轻软耐朽,能制作家具、乐器。此外,梓树是一种速生树种,在古代还常被作为薪炭用材。正是因为桑树和梓树与人们衣、食、住、行、用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代的人们经常在自己的房前屋后植桑栽梓,人们对父母先辈所栽植的桑树和梓树也往往心怀敬意。除此之外,在我国古代,家庭的墓地也多依桑林而建,子孙也经常在死去的先辈墓前栽种梓树。这是因为在古人的心目中,分枝再生能力极强的桑树和生长快速、材质优良的梓树都是生命之树,人们将它们视为灵木。

  由于以上原因,漂泊在外、客居他乡的人们在见到这两种树木时往往会顿生念亲之意、恭敬之心、思乡之情。久而久之,桑树和梓树就成了故乡的象征,“桑梓”也就成了故乡的代名词。(供稿:魏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