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兰州大学 - 《兰州大学报》

历史学家 杨向奎

2018-12-30     浏览(529)     (0)




  杨 向 奎(1910-2000),史学家,字拱辰,河北丰润人。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执教于甘肃学院(现兰州大学)、西北大学、东北大学、山东大学。1957年调至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今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历任该所研究员兼明清史研究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早年曾参加明清档案整理,后又倡导整理、研究乾隆朝刑科题本和曲阜孔府档案。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史教学与研究,视野开阔,博赡通贯,于社会史、思想史、经学史、哲学史、政治史、经济史、历史地理等,多所探究,创获甚富。晚年探讨自然哲学,博及理论物理,鞠躬尽瘁,精进不已。在60余年的教学与研究生涯中,为中国史学界培养出众多优秀学者,留下了丰硕的成果。主要论著有《中国古代社会与古代思想研究》《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西汉经学与政治》《大一统与儒家思想》《中国屯垦史》《清儒学案新编》《自然哲学与道德哲学》《哲学与科学》《绎史斋学术文集》《绎经室学术文集》《中国古代史论》等。
  杨向奎出生于河北省丰润县丰登坞镇杨家庄村一个富裕农民家庭,7岁入小学学习,15岁考入本县车轴山中学,毕业后在中学国文老师的影响下,于1929年考入北大预科,1931年秋进入北大历史系,师从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教授,1935年毕业后在顾颉刚和胡适先生的推荐下留校在文科研究所任助理。1936年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做研究生,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回国。后相继执教于甘肃学院、西北大学、东北大学,并与姚雪垠、丁易等文化名人成立了“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川北分会”。1946年到山东大学任教,担任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主任,历史系主任,历史语文研究所所长,文学院院长,科学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文史哲》主编,中国史学会青岛市分会副主任。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杨向奎主编的《文史哲》杂志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一改过去学术界沉闷的学术气氛,引领全国学术潮流,成为全国学术界的一面旗帜。1954年《文史哲》第四卷第四期,发表了山东大学中文系1953年毕业生李希凡、蓝翎《关于“红楼梦”研究简论及其他》的文章,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强烈反响。毛泽东主席对此非常重视,并亲自批示,在全国展开了一场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大讨论。1957年杨向奎调到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历任研究员、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秦汉史研究室和清史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第一届评议组成员。1980年杨向奎曾赴美国密执安大学进行一年的访问研究,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杨向奎在历史学研究方面提倡文献资料、考古发掘和民俗调查相结合。他到中科院历史
研究所不久,即与所内同志到四川彝族地区进行为时半年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1986年,为撰写《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赴洛阳、豫西和关中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周朝建国初年的地理环境及有关问题。在文献资料的整理和研究方面,杨向奎注意开发明清档案资料,率所内同志先后与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曲阜师范学院历史系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明清档案部等单位合作,选编和研究孔府档案史料、乾隆朝刑科题本,为以后学者充分利用这些档案进行历史研究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
  杨向奎学识广博,勇于攀登科学高峰,文革期间,由于不
能从事历史学研究,花甲之年的杨先生以惊人的毅力、锲而不舍的精神,毅然迈进自然哲学和理论物理学的研究领域,并经过艰苦努力,撰写了《论时间、空间》《熵与引力》《未来的理论物理学:量子与熵———二进位的数字表达式》《关于数理逻辑中的悖论》《人生境界论———自然空间与理性空间》等论著。这些著作,受到了国内外科学界的高度重视,为今后沟通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做出了可贵的探索,为新世纪打破各门科学之间的阻碍并向边缘学科进行拓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作为老专家,杨向奎十分注意培养和造就学有专长的中青年学者,不仅言传身教,培养了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而且特别重视通过创办刊物来推动学术研究和培育学术新人。早在山东大学任教期间,即与同事经过艰苦奋斗,创办并主编《文史哲》杂志;1979年又倡议创办并主编《清史论丛》。通过这些刊物,培养人才,发现人才。
  杨向奎不仅是一位历史学家、教育家、物理学家,还是一位红学家。20世纪90年代,杨向奎在周汝昌等人提出的丰润说的基础上,又首倡“新丰润说”,再一次论证和肯定了曹雪芹祖籍在丰润,不仅丰富和发展了红学理论,而且进一步提高了丰润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
  杨向奎为人正直、追求真理、生活俭朴,治学勤奋、务实求新、硕果累累,呕心沥血,为国育才。他在重病期间,仍然没有放弃学术研究工作。他的学术献身精神,堪称学术界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