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兰州大学 - 《兰州大学报》

植物分类学家 孔宪武

2018-12-15     浏览(525)     (0)


  孔宪武(1897—1984),河北省高邑县人,著名植物分类学家、我国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之一,曾是甘肃省仅有的两名一级教授之一。1917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博物系,在校期间参加了五四运动,1921年毕业后,先后在山东、山西及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任教,1929年被聘为河北大学教授,1942年起任西北师院教授,先后任生物系主任、植物研究所所长、原甘肃师范大学副校长等职,兼任《中国植物志》编委会委员、甘肃省植物学会理事、名誉理事长等职。
  1929年,孔宪武放弃当时河北大学教授的职务和140元(又说130元)硬币(银元)的月薪,而去做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一名连助教身份都没有、月薪仅为30元硬币的植物练习员。个中缘由,孔宪武曾明确表达过,“我登上讲台讲外国的植物,同学们有意见,讲中国的,我知道的很少,少极了。这怎么能教下去呢!我放弃了教授、高薪待遇,甘愿当一个练习员,从头做起,做中国植物科学的小小卒子,心里好受!”“我决心献身于祖国的植物学事业。”
  进入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后,孔宪武在东北和华北地区做了大量调查和采集植物标本的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时,他正在吉林长白山一带考察,深入原始森林,历尽千辛万苦,终于采集了大量植物标本运回北平。日本侵略军入侵东北后,孔宪武便在河北、山西、河南一带采集标本,不仅采集林区植物,也采集田间杂草,将采到的标本及时整理和鉴定,并以论文形式发表。
  随着东北的沦陷,华北和北平的形势越来越紧张,实在难以继续工作。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决定将部分人员西迁陕西武功,与西北农林专科学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为邻,因而,1936年孔宪武随研究所来到武功。不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研究所经费无着落,便和西北农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合办西北植物调查所。这个调查所事实上也不能开展工作,孔宪武不得不去西北农学院教书。1936至1939年期间,他受聘为该校副教授。西北农学院院长辛树帜也是一位植物分类学家,他们两人友情甚笃。在辛树帜鼓励和支持之下,孔宪武利用课余时间跑遍了陕西关中18个县和秦岭、太白山,采集了大量标本。1938年,孔宪武在该院学报上发表了《陕西渭河流域之杂草》一文,这是一部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的著作。
  1939年,兰州成立了西北技艺专科学校(甘肃农业大学前身),教师主要来自西北农学院,孔宪武亦被调入该校任教授。学校位于远离市区的西果园,是一个南北走向的狭长山沟,生活非常不便,但因其靠近林区,孔宪武亦乐于在此工作,并且开始了他对兰州地区植物的调查和研究,为编写《兰州植物通志》打下了基础。孔宪武80岁高龄时,还亲自领导并参加 《甘肃植物志》的编写工作,病笃时仍关心此事。
  无论是在科研机构,还是在教学岗位,孔宪武都是孜孜不倦地坚持科研工作。1939至1949年期间,政局动荡、经济困难、民不聊生,几乎没有搞科研的条件。可是孔宪武凭着一根采集杖,一副标本夹,踏遍了兰州的河湾滩地、平川农田和南北两山,并把距兰州百余里的兴隆山当做植物宝库,10年中去了多次。他在1946年前就完成了《兰州植物通志》的初稿和《兴隆山木本植物》的手稿。然而,他并不满足于对甘肃中部植物的了解,1948年夏,他和张鹏云参加裴文中、王德基等著名学者组织的河西综合考察团,考察了武威、民勤、张掖、临泽、酒泉、敦煌等地的森林、草原和荒漠植物,行程西达阳关。此行,他的收获很大,并把研究的重点转向荒漠植物。1950年夏,孔宪武带着西北师院和兰州大学的师生10余人,徒步300余里去洮河中游的莲花山实习,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都抑制不住他喜悦的心情。为了探明中国西北橡胶植物的资源,孔宪武欣然接受国家委托,独自一人远赴新疆昭苏地区调查橡胶草,并携回种子试种。
  解放前,孔宪武教授就指导兰大植物分类学研究,1946年国立兰州大学成立了植物学系,生物系没有植物分类学教师,希望他去兼课,他慨然答应,开设植物分类学课程。当时市内没有公共交通车,学校里也没有车接送,因此,他去上课不是乘马车、坐羊皮筏子就是步行,行程10余里,风雨无阻,连续达六七年之久,此时他已年过半百。他为兰州大学的教学、人才培养和植物标本室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孔宪武对待教学工作非常认真。尽管他学识渊博,造诣很深,植物分类学讲了多遍,但是在每次上课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吕忠恕曾回忆:“孔老师教这门课时并没有用传统的‘满堂灌’的老方法,而是首先引导学生同大自然接触,熟悉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植物,观察其特点,了解其生活。教师重点介绍其特征,并附带介绍这种植物的功能、用处、医药价值及有关的故事、传说等,使大家感到有意思,而且产生进一步研究它的决心”。凡是听过孔宪武讲课的人都有同感,认为他把植物分类学教“活”了,时隔四五十年回忆起来犹如昨天。
  孔宪武从来不把知识私有化。解放前后,经常有学者、学生和生产部门将采到的植物标本送来让他进行无偿的鉴定,他从未推辞过,总是送多少鉴定多少。有人劝他少做这样的事,他总是说:“人家送上门来的活儿怎么好意思推辞,再说我通过鉴定也认识了一些从未见过的植物,对我也有好处”。
  孔宪武一生致力于植物分类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学术精湛,造诣极深。他60年如一日,共发表、出版论文和专著24篇(部),对我国植物科学的发展起了奠基和推动作用,也为我国农、林、牧、医药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