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通大学 - 《南通大学校报》

我与通大的一世情缘

作者:吕峰    
2018-11-30     浏览(281)     (0)


  1995年9月,经过高考的洗礼,我踏入了南通师范专科学校的校门。说实话,得知自己被南通师专录取时,自己的心里灰蒙蒙的。从一所在全县比较靠前的高中重点文科班走出来的我,不免有些心高气傲,没有能够被自己心仪的大学录取,心中着实不是滋味。但我知道,自己的人生路似乎就此铺好———读书、实习、分配、教书……父亲则不断安慰我:“可以了,整个南通也只有几十个人被录取,不错了!更何况,读师范国家还有生活补贴呢。”
  匆匆,太匆匆。眨眼间3年时间悄然而逝。其间,我结识了众多良师———有德高望重的徐锡祥院长和姚志勇书记,有学养深厚的杭宝桐老师和刘仪华老师,有亦师亦友的辅导员杨锋老师……在那个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网络的年代,因为公选课的存在,更因为老师们的卓越不凡,我们甚至还结识了外系的老师,比如当时在楚辞研究方面就已经崭露头角的周建忠老师。3年中,老师们不仅用渊博的学识和精湛的教艺折服了我,更以他们优秀的人格魅力感染、熏陶了我。回首十几年的求学之路,恩师们依然在兢兢业业,劳作在三尺讲台,劳作在他们毕生钟爱的黑白世界。当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青春终将在一代代学生身上闪光时;当我清楚地知道,自己从此将是菁菁校园里一个飞舞不息的精灵时;当我知道,自己这一辈子都将投身于教育事业时,我的心情早已不再灰暗。
  临近毕业,我依然关注着学校的发展。就在快要毕业的那些日子里,盛传南通师范专科学校将和南通教育学院合并组建南通师范学院。消息传来,作为在师专求学3年的学子,我满怀难以言表的喜悦之情。
  高校毕业后,我回到了曾经就读的母校任教。母校已经从一所当年的全县比较靠前的完中,升格为江苏省重点高中。此时的我,尽管离开了大学母校,却依然牵挂着她的近况。199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原南通师范专科学校和南通教育学院合并组建为一所新的本科高等院校———南通师范学院。虽然,这一全体师专人翘首以盼的喜讯未能在我们的毕业证书上得以体现,但我们还是油然而生兴奋激动之情。
  改革开放大潮涌动,我的大学母校和高中母校都以强劲的势头迅猛发展。令人高兴的好消息接踵而至。工作4年后,高中母校被确认为“国家级示范高中”,后又被转评为“江苏省四星普通高中”。毫无疑问,母校的发展是在改革开放大形势中我省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缩影,而每每想到我也为她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时,我的心中就感到无比自豪。
  时光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滑落。不知不觉,我已经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了11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越来越需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为各国汉语学习者提供方便、优良的学习条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经工作单位同意,我报考了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3年的研究生求学生涯结束后,机缘巧合,我又回到了大学母校,开始了新的征程。而这时的大学母校,早已在 2004年就和原南通医学院、南通工学院合并,组建为新的南通大学。
  2012年8月,我满怀憧憬地跨进了南通大学的大门,成为一名专职学生工作者。主校区的高楼鳞次栉比,既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又有新校区的现代气息。站在南通大学的大门前,我百感交集。改革开放的春潮奔涌不息,母校也乘着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不断发展壮大。作为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受益者、见证者、参与者和创造者,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改革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喜人成绩。
  40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40年像一幅画卷,有冷色也有暖色;40年像一首乐曲,有低音也有高音;40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长河永远奔腾,画卷刚刚展开,乐曲渐趋高潮,史诗还在续写。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共和国正迈着坚定步伐,跨入新的时代。而我与之结下一世情缘的母校教育事业,也正应着改革开放的时代鼓点,走向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