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武汉大学 - 《武汉大学报》

□黄路漫 张澍 岳林蔚

邂逅西洋音乐

2010-05-07     浏览(168)     (0)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李工真当初进广播台可以说是因缘际会。一个即将离开的学长推荐,李工真“轮换”进了广播台当音乐编辑,“因为前面都比较保守,‘文革’艺术形态的惯性还依然存在,‘文革’时期播的都是进行曲,提醒人要奋勇向前。大家那时都不敢触摸西方的东西,但列宁也说过:“‘无产阶级的文化艺术也要吸取人类文明中的财富’,当时不是干什么事都要拿一个领袖当理由嘛!我就从家里拿了一张60年代的唱片,都是一些西方的音乐……”
    随着这首西洋音乐的播出,武大的校园气氛开始发生小小的变化,听西洋音乐的同学多了起来,男女生之间渐渐出现了交谊舞这种西洋的联谊和交流方式!当时广播台是校园文化的标杆,广播台的一次大胆的“尝试”,给武大沉闷的校园里吹入了一丝带有西洋味儿的暖风,融化了当时武大校园里男女同学之间的坚冰和隔阂,开阔了大家的思维,一定程度上活跃和丰富了当时同学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这次“尝试”的成功,也带来李工真思想上的突破——从音乐美学的角度考察一首曲子的可播性。后来这也成为广播台音乐节目挑选音乐时的信条。

                             “我有我自己的办法”
    广播台的工作并不都是这么富有创新性和革新色彩,更多的还是日常十分琐屑的小事,那么怎样才能在常规节目中出彩,博得同学们的关注和欢迎呢?
    李工真提出了一个当时他们一直秉持的原则,那就是“跟着国家文艺界和艺术界跑,你要有预测,知道这三天国家会发生什么事情,你要有一个相应的配合,根据需要选材。同时你要关注国家艺术界文化界的一些动向,那时候我们什么都看,有的东西是跟着人家跑的,就是适应这个形势,有时候甚至是推动这个形势,就是人家不敢搞的,看着这个风向,可以再干,这就是我的方法。”
    广播台的面貌焕然一新,整个音乐节目包罗万象,不仅有苏联乐曲,还有西洋音乐,不仅有中国古典乐,还有包括后来像的士高这种疯狂的爵士乐,不一而足,而李工真也在这些音乐风格中游刃有余地度过了自己的广播生涯。

                               “过程最重要”
    一帮兴趣、爱好、志向相同的朋友一起聊天,相互交流思想,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轻松快乐地度过一起工作的美好时光,这无疑是李工真大学生活一笔丰厚财富。一群热火朝天干劲十足的年轻人为了同一件事、同一个目标走到一起共同奋斗和努力,无论结果如何,享受这其中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在一种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情况下,精神世界会稍微温暖一点,我觉得这样的环境更有利于人的进步。”李工真认为,当代大学生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同时面对太多的纷扰和诱惑,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正视自己的不足,更清醒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进而可以找到自己奋斗的目标和心理归宿。越泥泞的道路,越能留下你深刻的足迹,享受年轻辛苦奋斗的历程,才能尝到甜美收获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