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武汉大学 - 《武汉大学报》

□莫国伟 岳林蔚

风华清韵六十年

2010-05-07     浏览(289)     (1)

    60年弹指一挥间。览珞珈迤逦风光,忆珞珈峥嵘岁月;听珞珈之声,怀珞珈之情。

                                         与共和国一起成长
    1950年5月8日,武汉大学广播台正式成立。从此,中国最美丽大学校园不仅流淌风声、雨声、读书声,还有了穿越湖光山色的金话筒——珞珈之声,陪伴一届又一届武大学子走过60年风雨历程。
    建台初期,珞珈之声同新中国一样面临艰苦的物质条件。1950年,当广播台元老温瑞阳跑遍全国各地买来广播设备,珞珈之声的金话筒之梦也从此拉开序幕,武汉大学成为中国中部高校第一个拥有广播这一不同寻常的媒体平台。珞珈之声为师生的零娱乐和沉寂校园带来一股清新气息,而听广播几乎成为当时每个学子了解外部世界的通道和唯一的娱乐方式。五六十年代,广播台开始确立在学校的重要地位,学校几乎全部信息,如校长办公室、校团委的通知等,都是通过广播台传播。
    1966年“文革”爆发,作为学校当时最重要宣传媒体的广播台,成为红卫兵争夺的焦点,办公地址几经变更,广播内容也都和“革命形势”相关。1973年工农兵学员进校,广播稿件局限于工农兵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之类题材。广播台原有的清新与活力被扼杀,不再是广播,没有了音乐、新闻,校园一片沉寂。
    十年寒冬过去。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遍全国,曾经迷失方向的广播台此刻凤凰涅槃。1979年,李工真进入广播台。一直受到西洋音乐熏陶的他决定“第一个吃螃蟹”——播放世界经典音乐。此举一石激起千层浪,武大校园气氛开始发生变化:听世界经典音乐的学生多了,男女生开放了,交谊舞流行起来了。广播台成为校园文化的标杆,给武大沉闷的校园吹入一丝暖风,融化了当时校园里的坚冰和隔阂,开阔了大家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活跃和丰富了校园精神文化生活。
    20世纪80年代改革与创新浪潮席卷中华大地,武大校园迎来了春天,各种社团组织雨后春笋般涌现。珞珈之声广播台摆脱桎梏,新闻播报、散文小说共享、音乐欣赏等不同形式节目相继出现。
    1992年,张海东在担任台长期间,和学生一道进行“梭轮”式大刀阔斧改革:详细制定广播台工作流程和节目设置,确立播出规范,同时设定以新闻为主、文艺为辅的节目路线,广播台定位为及时报道我校办学活动和教学科研进展的校园主流媒体。
    新世纪伊始, 2000年四校合并组建新武汉大学,今天的广播台拥有全国一流数字化广播设备和近300平方米新台址,实现了5500余亩校园广播联网。广播台构建了严格、严明、完善的管理体系,播音内容有新闻、专题和文艺类等节目,形成完整、固定的流程,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当多样化的媒体形态对广播收听带来冲击,作为珞珈之声的武大广播人依然兢兢业业地做着他们的本职工作。每一期节目,每一次播音,都包含着武大广播台百名新闻人的努力与耕耘。珞珈人,珞珈情,当校园响起熟悉的广播,一段60年历史也在悄然跌宕沉寂。

                                          温暖大家庭
    每天凌晨,当“珞珈之声”广播台开始播音时,它的四个部门:新闻部、编辑部、技术部、播音部也开始了起承转合地运作。
    新闻部负责校内新闻的采访、编写、编辑等工作流程,消息、简讯、侧记、同期声等稿件形式鼓励创新。新闻部日常工作包括校内新闻及国内外重大新闻的采编,及时准确地报道校内外重要新闻消息,反映校园热点,以正确舆论导向和贴近听众的报道方式为学校中心工作和师生服务。这里形成了认真负责、团结协作、勤奋创新的优良传统,新闻部成员来自全校各学院,为做最好的新闻这一目标而共同奋斗,这是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更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编辑部协同播音部、技术部、新闻部保证全台正常运转。编辑部主要有四档专题节目——菁菁校园、体育嘉年华、文艺新视点、珞珈访谈;六档音乐节目——音乐第六感、心情原声带、声音纪念册、我的音乐库、光影留声、观点聆听。编辑部负责专题节目的组织和文字稿件撰写,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为教学、科研服务,凸现新闻性、教育性和娱乐性。
    播音部是广播台对外窗口,广播节目通过播音员向外界传达。播音部负责全天节目的播音、主持工作,坚持主旋律与多样化的统一,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素有“金话筒”之称的珞珈之声播音员,早已成为武大校园的亮丽风景线。
    技术部是广播台的核心技术部门,技术部成员是广播台“导播”,负责节目后期把关,配合指导节目制作、节目播出、机务操作、音响支持等常规工作。导播是一项复杂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责任重大,要求严格。技术部负责设备维修使用以及后勤保障工作,确保广播的正常播出。

                                         寄托共同理想
    珞珈山人杰地灵,广播台名流辈出。六十年来,从广播台走出的台友不乏卓有成就、对社会卓有贡献的杰出人才。他们曾于不同的时间却在相同的地点,与广播台相约,他们怀念终生。
    温瑞阳——武汉大学广播台首任台长,在台工作42年
    “我在1949年就开始参与广播台组建,之后一直在广播台工作,直到1992年退休。六十年代,我们学校开始广播时,连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那边都可以听得到。这几十年来,我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广播台,一直看着它长大、成熟……”  
    赵致真——著名科普作家、原武汉电视台台长,现中央电视台《科技之光》栏目主编
    “那时候广播台工作人员也没有工作证之类的东西,但是大家都很认真,现在想来也是很美好的回忆。在广播台的工作对我以后的新闻工作打下了基础,毕竟是新闻单位的雏形。我至今还留着64年台友在樱顶的合照,那是非常美好的回忆。”
    杨新爽——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制片人兼新闻频道新闻总主编
    “我始终认为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如果说想对这个社会的发展有着推动,对思想的提升有着贡献,那么从事新闻传播行业无疑是一个好的选择。在广播台里学习到的是一段经历,学生社团的真正意义在于一种专业学习之外的一种社会接触,同学们在珞珈之声学到的是从事新闻的这一段经历。一段社会的这些经验,有利于同学们找到一种能对本专业学习有帮助的思维方法。”
    李工真——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大家那时都不敢触动西方的东西,我就从家里拿了一张60年代的唱片,都是一些西方的音乐……我做节目,我有我自己的办法。有时候甚至是推动这个形势,就是人家不敢搞的,看着这个风向,可以再干,这就是我的方法。……很怀念在广播台的那一段时光啊,在一种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情况下,精神世界会稍微温暖一点,我觉得这样的环境更有利于人的进步。"
    徐绪松——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
    “多少年后,在我们1962级数学系的同学聚会上,有同学就说我能有今天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在广播台受到的锻炼……广播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需要灵感、激情,广播台的经历培养了我的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这对我以后的学术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喜欢做开创性的工作,走自己的路,做和别人不一样的事。”
    姚端正——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校数学物理研究会副主任,首批国家教学名师
    “四十年前广播台的经历给了我很多的启示与受益,学生社团活动使单调的生活变得丰富,使狭窄的视野变得开阔。更重要的是:参加社团会让我们学习到书本以外的知识,比如怎样结交朋友、如何与人交往,还能挖掘出自己的潜力和长处,建立自信感和团队感;这些收获终将让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大学生终生受益。”
    周叶中——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我是81年10月份进入校广播台做编辑,每周编两次稿。由于我来自湖南的山区,小时候见的世面不多,还经常由于普通话不标准而心生胆怯。但通过在广播台的锻炼,我的心理素质就增强了,遇到任何事都能泰然处之。同时我的应急能力、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些都对我日后的工作很有帮助。我想,这些对广大在校大学生来说也同样适用。”
    胡凡——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央广新闻》主持人
    “我是入校后才听说播音专业的,忽而发觉这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有些阴差阳错地从新闻系考进了播音班,而后也是无心插柳进入珞珈之声广播台,开始了与广播的不解之缘。后来我想,如果当时没有这些机缘进广播台,我会遗憾终生的。”
    广播台建台60周年,珞珈之声走出了无数英杰: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芳华,原中宣部新闻局局长、现中宣部政策法规研究室主任、新闻发言人胡孝汉,凤凰卫视知名主持人窦文涛、鞍钢集团董事长、全国人大代表张晓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赵铁骑……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闯出一片天地,而相同的是对珞珈之声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他们都记得青葱岁月广播里寄托的共同理想。

                                         一生与你相伴
    六十年风雨兼程,开拓创新,硕果累累。六十年人虽不再,声音依旧。六十年,珞珈之声广播台陪伴武大学子,用声音记录世界与校园的变迁。珞珈之声谈古论今,稚眼看世界,嫩声诉衷肠;凭独特视角解读远近时事,用学生观点评论古今热点;珞珈之声总少不了音乐,紧随流行步伐,回归传统精髓,诠释经典魅力,音乐作伴成长,旋律镌刻心情。
    六十年,一批批优秀学子从这里走向世界,一批批优秀学子从世界走向这里。校园里、喇叭下依旧是人群匆匆,播音室内、调音台前依旧是广播人积极热诚。六十年,很多事、很多人都变了;很多记忆、很多精神却没有变。
    六十年后的今天,新生力量在广播台发展壮大。校领导李健、顾海良、骆郁廷分别题字祝贺建台60周年。校长顾海良称赞广播台是“珞珈之声  青年知音”。我们继承前辈严谨踏实的作风、学习前辈们锐意进取的精神,在这块热土地上坚守和奋斗着;在这个我们梦想的地方成长和收获着。
    六十年后的我们,在广播台依然亲如一家,珞珈之声将会因我们而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