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潍坊学院 - 《潍坊学院报》

身正学高方为师

作者:陆万胜    
2010-04-27     浏览(272)     (1)

  大约两年前,陈炳熙老师突然走了,他走得那样仓促,他仅走过了人生的七十三个年头。
  记得陈老师走时很从容,他依然是穿一身藏青色的西装,系一条紫红色的领带,几缕稀疏的头发已遮盖不住他那宽阔的前额,脸上依然挂着微笑,像是要出差,去参加一次盛大的学术研讨会。
  由于工作及家事的繁忙,几乎尘封了我的记忆,陈老师的突然离去,却像一股激流,冲决了我的记忆闸门,往事像四处喷涌的潮水,把我浸泡在与陈老师相处的岁月中。
  我和陈老师同是潍坊市里人,儿时,我记得这是一座不大的小城,但这方土地却哺育了许多名人。在流传的名人故事中,有不少是关于陈老师的。
  我读小学时,就听家人告诉我,陈老师是诗人。他的诗,经常发表在至今依然令家乡的文学爱好者向往而高不可及的 《诗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著名的报刊上。我还听人说,陈老师是画家、书法家。他的字,酷似郭沫若先生的书体;他画的动物由出版社印成年画,过年时,家乡的百姓都将陈老师的画挂在茅舍中,喜庆中平添了几分自豪。很遗憾,那时,我没缘分给陈老师当学生,但关于陈老师的故事,却使他成了我的最崇拜、最仰慕的老师。直到1982年陈老师调入师专,并与我在同一教研室工作,才有了与陈老师经常相处的岁月。
  家乡的许多人都说,陈老师是才子,不管别人怎么认为,反正我相信。潍坊解放时,陈老师年方十四岁,还没进中学读书就参加了文工团,并主演了潍坊文工团排演的第一出歌剧《三世仇》。五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他入大学的第一篇作文《在公园里》,引起了当时著名学者钱谷融先生的关注。这篇作文是陈老师1955年读大二时的习作,该课的主讲教师就是已经颇有名气的钱谷融先生。钱先生在这篇习作的字里行间和页眉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语,其内容大多是对文章的赞赏与对作者的鼓励。41年过去了,钱先生历经磨难,死里逃生,对于作文批语的事早已忘却。陈老师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任教。据陈老师说,当时,他完全有可能分配到条件优越的单位或城市工作,他却要求回到故里的中学教书。他说,祖上几代人没离开过方圆十几里的小城,在道光年间,他的一位先祖中了进士,但他依然辞去京官,回到故里读书治学,收集金石,著书立说。陈老师的家父健在时,其家境早已败落,陈老师的父亲靠搜集古董,惨淡维系家计,生活虽清苦,但也乐在其中。“文革”期间,陈老师被无端地隔离检查,造反派抄家三次,真的像将三间茅屋用篦子梳过几遍。据当时目击者回忆,仅字画、古籍就装了七板车,意想不到的是,陈老师却神奇般地将钱先生批改过的作文本珍藏下来。41年后,陈老师第一次给钱先生写信,并寄上了保存完好的作文本和个人的小说结集。他说:“当年我在课堂上受到了先生的表扬,于是暗下决心,一定写出比《在公园里》像样得多的东西来,以不负先生的鼓励和期望。”“文革”从发生一直到结束,经历了漫长的十几年。那时,人们只能写些空洞无物、套话连篇的颂词或大批判文章,陈老师万般焦急并充满着期待。当春天的气息刚刚吹拂到文学界,陈老师像运动员似的闻枪响而动,作品像泉水般地喷发出来,从1982年———2008年,他已经在《收获》、《小说界》、《当代》、《十月》等刊物上发表了160多篇中短篇小说。为了40年前的心底夙愿,于1996年,陈老师将发表的部分小说寄给了钱先生,并祈望先生为小说集作序。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