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 - 《聊城大学报》
终身教育:教改的蹝阿喀琉斯之踵蹞和希望之光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能力,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现代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人口的质量。这就是其“人力资本理论”的要义和精髓。照此标准衡量,中国无疑是人力资源大国,但还不是人力资源强国。
症结在哪里呢?我们还得从教育上找原因,尤其是从中国终身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缺失方面寻找答案。长期以来,我们认为教育等同于正规的学校教育,接受教育只是人生某个阶段的事情,“二十岁前学习,二十岁后工作”。无疑,这种理念早已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与对人才的需求。我们虽然已建立了由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由职业技术教育到成人教育的网络化的较为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但在具体操作上还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不仅城乡差异大、教育不均衡现象较为严重,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基础相对薄弱,就连我们赖以自豪的基础教育也是问题重重。加之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的抬头……显然,这些表现都不符合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的终身教育确实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
古希腊神话中英雄阿喀琉斯力拔山兮气盖世,但脚踵是其薄弱之处,终身教育理念和实施方面的种种误区也成了我们教育改革的“阿喀琉斯之踵”。
希望之光在哪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的蓝图:“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以上。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显然,它抓住了当前终身教育施行不利的症结,重视了教育社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终身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方式得到拓宽,摒弃了过去将学校视为唯一教育机构的陈旧思想,使教育摆脱了学校教育的局限,扩展到人类社会的整个空间,构建无人不学、无处不学、无时不学的“学习型社会”。
当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规划纲要》重视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建立区域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沟通机制,建立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统筹开发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等措施为终身教育的改革提供了难得的实践平台,使改革得以不断深入和完善。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有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有全体师生的积极参与,相信《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