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校报》
千人计划:北大生科院怎么做
·饶 毅
文章作者认为“千人计划”有利于引进高水平人才,而院系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采用多种招聘模式,对待已经入选的人将按照合同明确条件和任务,提供和创造条件,让回国工作的人能够开展很好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作者相信中国一定能发展,优秀的人才加入中国的事业,将互相激励,在为国家整体利益服务的过程中,同时得到自己的归属。作者还引用博爱礼的话,表达了对回国教授们的期望。
1925年,在燕京大学工作几年后,摩尔根的学 生、美国生物学家博爱礼( Alice M. Boring)给家人 写信说:
“我属于这里( I belong here)。”
从此,她在北京工作了将近30年,为中国教育, 特别是生物学和医学教育作出了贡献,她培养的学 生其后几十年遍布于中国的生物学界和医学界。
可以预计,有许多华人会因为怀有博爱礼那样 的感觉而纷纷回国工作。也希望在我们有生之年能 看到许多非华裔科学家来中国工作。
招聘教授是全世界大学都很重要的工作。在发 展较快的学校就更重要。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也 不例外,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招聘优秀的教学科 研人才。我们需要提高国内大学的水平,也就必须 引进高水平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是以发展我们的 学科为标准,而不取决于其他因素。
我们以合同明确条件和任务。我们的条件肯定 不是全国最好的,但我们一定守信用:说到做到。
国家求贤若渴,为了吸引高水平人才,推出“千 人计划”,对于亟需发展的中国很多大学和研究机 构来说,是很好的支持,虽然条件细节和操作方式 还有尚需改善之处。
因为各个学校(和院系)对于自身发展的判断 不同、招聘人才的目的不同,出现了不同的做法。
北大生科院有多种招聘模式,招聘不同的优秀 人才。我们的招聘,取决于我们对于北大未来的预 计、与国内外大学的比较,和我们所处的发展时期。 我们对于人才需求是精而不是多。
我们通过“千人计划” 招聘的目标是:应聘者回 国后能做出世界一流大学 比较优秀的教授水平的工 作。不是头衔和过去的辉 煌,而是来北大后还可能 做好的工作。我们将允许 平稳过渡,减少对科研工 作的冲击,我们也将提供 和创造条件,让回国工作 的人能够开展很好的研究 和教学工作。对于有兴趣 做行政者,我本人热切希 望有人做院长。我可以做 其教学副手(我习惯且乐 意做辅助,如中国科学院 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和美 国西北大学神经科学研究 所)。
我们用“千人计划”主 要是引进全时回国工作的 教授。因为国家政策不久前说明可以有两种“千人计 划”( A类9个月以上回国工作, B类2个月回国工作), 而且已经通知了前几批已经通过“千人计划”的入选 者。我们的应对是,对于已经入选本学院千人计划的 人,如果是 A类,就是全时(12个月)回国(而不是9个 月),获得全力支持。如果入选者选择 B类,那么学院 没有经费匹配,国家的一百万将作为支持入选者回 国参与学术咨询的旅费和住宿,也可以用于合理的 学术和教学相关的活动,但将不给个人收入,同意这 样条件的继续做,不同意的终止。 B类的一百万也可 以完全不用,留待入选者确定全时回国时再给。不 过,如果这样的话,现在不必申请“千人计划”。今后, 我们要求候选者提前明确其目的,我们基本不提名 B类,而只集中提名 A类。不排除极其少数特别需要、 可以不回国而真对我们学科发展非常有用的特例, 考虑用 B类,其他都要求全时回国。
我们热忱希望对于有兴趣在中国为中国教育和 科学事业工作的人们,和我们一道工作。
我全时回国以前,不相信国外华人教授会做事 不诚实、或者占国内的便宜。确切的信息和证据告诉 我不可乐观的现实:有些人投机取巧,甚至更过分, 有些单位的“千人计划”也已经出现问题。为了杜绝 此类问题,在此明确我们不做不对的事情。我们的处 理原则一视同仁,并非针对特定个人:我们绝不和候 选人联合欺骗国家,承诺做不到的事情(比如回国工 作时间);我们将在合同中明确条文和措施防止入选 者以国内的经费获得实验数据支持其在国外的实验 室申请国外研究经费(细节此处从略,国内其他单位 对我们具体做法有兴趣者,可以联系)。
一时不能下决心回国的学者,等到可以回国时, 我们再商谈。
完全不愿意回国工作是个人的选择,只是我们 不参与补助他们的收入和研究经费。
如果有些人觉得我们学院的条件苛刻(我们认 为是对国家和北大负责),没有关系,因为这个世界 是双向选择,他们还有很多其他地方可以去。
我们欢迎以其他方式参与国内工作的人,但将 不用“千人计划”的模式。
我相信,中国一定能发展,优秀的人才加入中国 的事业,将互相激励,在为国家整体利益服务的过程 中,同时得到自己的归属。
博爱礼还在1925年的家信中说:“我不会成为留 在美国那么好的科学家,但是我会更好地作为人成 长,我将永远会是一个更好的老师,这是中国现阶段 科学所需要的”。
85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说:回国的教授们,可 以在中国做和美国一样好的科学家,可以做一个很 好的老师,一个多彩多姿的人,获得一个更充实的人 生,这些都是中国现阶段所需要的。 (作者为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