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校报》

寻找“大学去行政化”的突破口

·施晓光

2010-03-25     浏览(357)     (0)

文章讨论了大学去行政化的必要性,指出大学应该摆脱行政级别,扩大自主权和教授治学权力,但同时也需要改革制度,包括观念和制度层面。大学应该成为崇尚学术、淡泊名利的神圣殿堂。


  2月27日,温家宝总理在与网 友连线时明确指出:“教育行政化 的倾向需要改变,最好大学不要 设立行政级别。”次日,袁贵仁部 长也明确表示,“要逐渐改变政府 对学校管理以及学校内部管理的 行政化倾向”。
  一石激起千层浪,总理的建 议和新部长的表态立刻引起了社 会和学术界的积极响应,许多学 者、校长纷纷撰文或讲演,从各方 面阐述和提出自己对大学去行政 化问题的看法和建议,一时间“去 行政化”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话 题。
  事实上,“大学行政化”并非 新话题,早在上世纪90年代,学术 界对此就有过许多研究和讨论。 一些高校也做了许多有益的改革 尝试。但是大学行政化如同一个 顽疾,一个毒瘤,始终无法从根本 上彻底根除,相反,伴随高等教育 市场化和功利化等思潮的出现, 大学行政化倾向不仅丝毫没有消 减,相反却有越演越烈之势。因 此,大学,这个本应承担引领社 会,批判现实的学术组织,一时间 却成为倍受社会质疑,人们泄愤 的众矢之的。
  不容否定,我国高校,不论是 综合大学,还是普通院校,都不同 程度地存在大学行政化现象。许 多大学管理和办学越来越像政府 部门,越来越缺少学术机构的特 性。在许多地方,高等院校被视为 政府管辖的附属部门,让其保留 一定的行政级别,从而使大学的 领导岗位成为行政部门“空降”干 部,解决干部级别待遇的场所。在 大学内部管理中,行政权力大于 学术权力,“学霸”和“官老爷”作 风把持一切,在职称评定、课题申报等重要学术资源的分配中,各级领 导都享有“特权”,行政领导往往挤占了有限的学术资源。“官僚主义”、 “官本位思想”在大学校园泛滥……我国大学行政化形成深受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从历史角度 看,尽管大学思想和模式均从西方引入,但我国大学并非像西方大学 那样享有“大学自治”和“教授治校”的传统,相反,却深深印刻着中国 文化传统的印记。也就是说,中国大学从一开始就深深受制于“政府控 制”,无法摆脱“官本位”思想桎梏。以北京大学———中国最早的近代公 立大学为例,这所以京师大学堂命名的大学一开始不过是清政府负责 教育事务的衙门,是一个地道的行政部门。尽管上世纪20年代初,前校 长蔡元培先生极力采用德国大学的理念和模式予以改造,但中国大学 系统本身对政府的依附关系没有改变。从文化角度上看,社会各方面 就从来没有达成过“大学是学术共同体”或“学者共同体”的思想共识。 在大学内部,官本位思想和官僚式的管理方式随处可见,司空见惯。由 于学校的许多资源被行政部门掌握,从而导致许多学者、教授对行政 职位趋之若鹜。
  目前,大学行政化现象也已严重影响了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行政化和功利化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有悖于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 逻辑,不利于大学培养创造性人才及新知识的生产和创造,导致大学 价值取向出现扭曲和僭越。正因为如此,不论出于怎样考虑,是否发自 内心,多数人都表示支持大学去行政化改革加快大学去行政化,让大 学回归学术的呼声得到学界和社会的共鸣。
  虽然大学去行政化也已成为一种共识,但对如何去行政化,人们 的观点却并非统一,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 大学是学术机构,不应该与行政级别挂钩,应该立刻取消大学的行政 级别,同时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扩大教授治学权力。但也有观点认 为,大学行政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能简单以是否取消行政级别为 判断,甚至认为,在社会上各行各业都存在行政级别的大环境下,若只 是简单取消了大学的行政级别,不仅不会强化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 的地位,反而可能会起到弱化的作用。从前一种观点的表达可以看出, 人们对现行体制的憎恶和不满,以及对真正理想大学制度和学术环境 的渴望和向往;而后一种观点的表示,却使人感觉到大学去行政化的 阻碍,流露的是对现存制度合理存在的默认和无奈。
  应该承认,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前一种观点过于理 想化,同时也需要拿出更加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方案,而后一种则需要 拿出更大的勇气,挑战现在制度,包括牺牲个人的既得利益。
  我们必须看到,大学作为一个学术性的组织机构,必须逐步发展 成为一种以“学术自由”、“院校自治”为核心价值的学术组织,从长远 来看,大学去行政化代表了大学的发展方向,符合大学改革发展自身 的权力逻辑。大学去行政化的目的就在于使大学成为真正的学术机 构,使之有别于社会其他组织,如政府、军队和企业,形成学术发展所 需要的自身独特的观念文化和制度环境。同时也必须承认,目前中国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问题积重难返,似乎大学“去行政化”的制度性改变 由高等院校系统自身来完成,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大学去行政化的当 务之急,必须从观念和制度两个层面上逐步有计划、有目的地展开变 革。
  首先,在观点上,必须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整 个社会和政府都形成崇尚学术、强化学术权力和地位、尊重教师和学 生在办学中主动性和话语权的社会风气和价值认同;应该逐步让整个 社会和政府部门都认识到,大学作为学术性的组织,不能按照管理政 府、军队和企业的方式来管理,避免过分、过多地强调等级化、程序化、 形式化、标准化和效率化,相反,大学需要更多的增加包容性、民主性、 独立性和批判性;要在大学校园中,形成一种崇尚学术,淡泊名利,帮 助学术人形成学术生命重于行政职务的价值取向。
  其次,在制度上,应该设计出即能选拔出最适合的人在一定时间 内担任行政工作,承担服务学校、服务教学和科研的责任机制,同时设 计出让这些人能够自觉主动退出行政岗位的制度,这样做的目的,一 方面可以保护这些人的学术生命,另一方面也 使之不因自然回归学术队伍而有任何心理压 力。
  在大学去行政化的过程中,观念和制度都 必不可少。观念是去行政化改革的前提和基 础,而制度设计是去行政化改革的保证,两者 缺一不可。尽管如此,制度变革仍是当务之急, 是大学去行政化的突破口。
  所以,合理的大学制度应该包括:第一,大 学行政岗位必须实行人员轮换制,这种轮换不 是指行政岗位之间的轮换,而是学术岗位和行 政岗位的轮换;第二,增加教师,尤其是非双肩 挑教师在各种学术委员会中的比例,让他们在 学术事务上更有发言权,让学术权力回归学 术;第三,要避免资源分配完全由行政部门掌 控,避免行政级别成为个人权力的象征,个人 炫耀的资本。
  如果这样,大学中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教 授、博导们对行政职务、行政岗位如此依恋、如 此看中,大学就会成为崇尚学术、向往学术的 神圣殿堂。 (作者为北大教育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