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湘潭大学 - 《湘潭大学报》

一本特色鲜明的新著

———《新中国粮食工作60年》简评

作者:辉  ■熊    
2010-03-30     浏览(229)     (0)

  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全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会长石仲泉研究员作序,我校唐正芒教授等撰写的《新中国粮食工作60年》一书,2009年9月由湘潭大学出版社出版,并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审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种重点图书”之一。
  说起粮食,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把它与经济问题联系在一起。所以过去学界一般多从经济角度研究粮食,并称之为“粮食经济”。其实粮食与政治息息相关、直接互动。特别是一旦缺粮、无粮时,就成为首要的政治问题。笔者还记得在2008年1月那场突如其来的冰雪灾害中,记者问一位在京珠高速公路上滞留数日的旅客:“你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回答竟是:“吃一顿饱饭。”简短的五个字,道出了一个谁也无法否认的真理:人类的生存是必须要粮食来维持的。2008年那场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以及各种自然灾害发生后,国家运送救援物资时,首先想到的也是运送粮食。这些看起来似乎是经济问题,但如一旦因灾而饿死了人,则毫无疑问就成了政治问题。上世纪经济困难时期的粮荒就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教训。其实,笔者认为,大跃进和经济困难时期之所以显得后果如此严重,其最直接的表征就是因为严重饥荒导致饿死了不少人。换言之,如果不是饿死了人,则大跃进的政治、经济后果应不会显得如此严重。近些年洪涝、干旱、台风、冰雪特别是前述的四川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接踵而至,还有再前些年的大批工人下岗失业,以及1989政治风波等,但并未引起什么大的社会波动,这都得益于国家有必要的粮食保障,人们不存在活不下去的生存之虞。二十多年来国家大量改革开放举措的实施,尤其是诸如亿万农民及其子女进城务工求学、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等近乎于翻天覆地的变化,说到底,也都是得益于有比较充足的粮食作后盾,否则恐怕这些改革都无从谈起。而这些问题或隐或显地实际上都是政治问题。粮食与政治问题联系之密切,由此可见一斑。即使是作为经济问题的粮食问题,许多也是与政治紧密联系的。比如粮食价格问题,看来是个地道的经济问题。其实不然,它与农民种粮积极性直接联系在一起,而后者则又与国家粮食的多寡、粮食安全与否直接联系在一起。简言之,粮食与政治息息相关。因此选择从政治的角度研究粮食问题,是一个很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唐正芒教授等的《新中国粮食工作60年》就是一本从政治看粮食,从粮食看政治,即研究粮食对政治的影响和政治对粮食的影响的一本有鲜明特色的著作。该书从大视野出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粮食工作60年进行系统考察,梳理党的重大粮食方针政策的路径嬗变,总结党领导粮食工作的丰富经验,剖析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和国家粮食状况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乃至对党和国家工作决策的影响,对粮食工作方面的一些重要思想和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此,石仲泉研究员认为“这是很难得的”。该书关于60年来我国粮食工作历史经验的总结,对于保证我国今后粮食生产不断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当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