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更大地发挥主体性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可以考虑将接受美学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审美改造,将审美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过程中。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康士坦茨大学教授姚斯和伊瑟尔等美学理论家创立的美学派别,是以读者的接受为依据的理论体系。当下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濡染下产生了新意识、新困惑和新需求,将接受美学的理论观点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学生的接受为诉求,解决受教育者的接受问题,也就把握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要从学生的“期待视野”出发,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期待视野”是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每个学生由于遗传基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教育背景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形成了个人在受教育过程中独特的“期待视野”。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接受程度始终是以个体的认知结构为基础的。当教育者的施教内容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趋于一致时,学生就会把外来的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而获得新知。当外界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不一致时,他们或者会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而产生心理排拒效应,或者会对外界刺激进行鉴别改造,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从而带来“视野变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要重视学生的“审美经验”,以提高教育的接受度。
接受美学认为,“审美经验”是“读者在作品接受中积累起来的审美记忆、形象信息等构成的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感性经验和理性经验”。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看,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也有“审美经验”,它是大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和交流中积淀下来的对审美对象的择取、理解和认知的动态过程。大学生的“审美经验”具有预置性和可衔接性,对将要受到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评价和选择的作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直面社会现实问题,弘扬马克思主义主旋律。只要找到与学生“审美经验”之间合适的衔接点,就一定能够牢固占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要结合学生的“读者参与”,以提升学生的主体性。
接受美学认为,任何文学作品都不是决定性或自足性的存在,都具有未定性,“正是这些未定性和空白点,为读者留下想象、丰富和补充的余地,促使读者参与对作品形象的再创造,也激励着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着和接受美学相似的“未定性”和“空白”。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正是受教育者思考、想象和填补“空白”的结果。当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越来越强,我们要在施教过程中主动适应这种变化,顺势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并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理解、体验、要求和建议。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要考虑学生的“第二文本”,以反馈教育的接受效果。
接受美学认为,“第二文本”是在“第一文本”的基础上,读者从自己的期待视野出发,对作品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交流与对话的再创造过程。当前,大众传媒日益普及,信息渠道繁杂,价值取向多元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一个负责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合格、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方面要准确地把握“第一文本”的含义和要求,决不能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模棱两可误导学生;另一方面要对学生的“第二文本”及时进行总结、评析、反馈,并加以正面引导。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学说和西方哲学流派越是有深入了解,对学生的“第二文本”的引导效果就越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美的艺术,它与大学生的自觉自律联系紧密。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审美恰恰能够实现这种自律。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通过接受美学研究,加强大学生的审美改造,从而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诚美、感性美、和谐美,最终培养大学生的言行美、品德美和理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