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莆田学院 - 《莆田学院报》

云里风·森昌文学奖校园新人奖

一蓑烟雨

作者:□财管 172 唐逍    
2018-12-25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东坡以豪放派代表人物的身份为众人所明晓,无论叫何人评论,想必皆会得到类似“广阔不羁,清新豪健”这般的回答。的确,他的豪放助他高唱大江东去,令他能以一点浩然气,起千里快哉风。他是奔放的诗者,但他又是浪漫的词人,他是山水纵情的画家,但他又是忧国忧民的散文家,他秉灯夜烛,身先士卒,于是他又成了冲锋陷阵的先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就是近乎被神化的东坡居士,他脚踏浩然正气,胸怀侠骨柔情。
       如果说自神都洛阳牡丹怒绽引天下英杰低眉,世人盛爱牡丹,那么自温庭筠开创花间派,世上词藻尽如风花雪月,闺中哀怨。虽也风雅,但品多又难免凄寒,堂堂男子不求披甲长缨何所向,又作龙城一飞将便罢,又何苦总学闺中女子哀哀怨怨,杜鹃啼血?自诩白衣卿相的柳耆卿咏了一辈子的青衣翩仪还是不声不响地离世了,成日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李后主也被暗中毒杀,更无论朱颜改不改。这种语言秀丽清新,情思曲折婉转却又不入流的词曲风格的盛行,直至苏子瞻的强势登场而有所改变,赵翼所言:“为文为诗,自昌黎来,至东坡益大放阙词。别出心裁,蔚然成一代之大观。”他不但令婉约词曲登堂入室,还让世人皆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浩浩汤汤。
       曾经看到诗评有言,得其形不如得其势,得其势不如得其韵,故有以形写神方可气韵生动一说。大江东去,浪淘尽便是形,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的雄姿英发这便是形之下的势,形势形势可不就是先形后势吗?无论是其写于阴雨之日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还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这般早春赞语,都令读者只觉一股灵泼自在的味道,说是字字珠玑亦不为过,这便是苏轼的气韵生动。
       而苏轼自身亦是一首绝佳的诗词,他有的不仅仅是“酒酐胸胆尚开张,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勇武,在那勇武之下,更是有着“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那份洒脱,有着“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高烛照红妆”的那份柔情,这便是气韵生动的苏轼。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闲来无事,总喜欢将心中的人物来做个比较,于是不禁发现了苏轼的魅力。诗人之中最喜欢的当属那一袭白衣仗剑人间的李太白,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的杜少陵次之,也偶尔向往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李义山,接着便是苏辛二人,或许这么看来苏轼并不如何,但若换一个角度,从执政为民而言,在列众者,可以说唯有苏轼一人耳。他宦海沉浮四十余年,乌台诗案发,若不因赵匡胤有先命“不可斩士大夫”,他早已人头落地,在此之后他却还能道出:“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谁怕啊?无论你怕不怕,反正我苏轼是不怕的!——于是他回首向来萧瑟处,可归去却总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那年二十二岁的他一举天下惊,百姓纷纷叹曰:“天下才智只一石,八斗宋家收于库。”那时候他顺风顺水步步高升。那年乌台诗案发,因政党纠纷,他命悬一线,最后侥幸从轻,却也被贬黄州,那时候他对酒当歌尽意挥毫,前后赤壁赋淘尽千古英雄。那年一代天子一朝臣,宋神宗驾崩,司马光拜相,也因而苏轼再度平步青云,短短一年,由从八品至正三品,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那时候他不骄不躁心静气和。那年他不愿完全否定曾经政敌王安石的变法,于是他知难而退,主动请辞外放,那时候他宠辱不惊去留无意。那年他重回京畿,调动频繁,让朝廷爱也不是,恨也不是,那时候他已是一派大家。那年哲宗亲政,对太后党的众人疯狂反扑,于是他被贬儋州,那时候他三起三落,一生萧瑟,却无惧风雨,吟啸徐行!
       不得不说,苏轼是一个极度的乐天派,他是一个悲天悯人的烂老人,是一个儒道一体的读书读出来的圣人。作诗和做官完全是两码子事,这也是为什么总有那么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诗人——文才越高,学问越深,火候往往不屑把握,这也是那些才高八斗的文豪,做官往往不大这种奇怪现象屡见不鲜的原因,不光光是“眼高手低”四个字就可以全部解释的。他们大多胸中有沟壑,却并未为百姓谋福。这其间,苏轼可以说是最典型的例外。
       哪怕仕途波澜起伏,他也未曾有过分的感慨和悲哀,他的才干与抱负,铸就了一把利国利民的长剑。被贬杭州,他却疏通了西湖,才有了苏堤春晓,二泉映月的美不胜收,有了如今名誉海外的西湖美景,有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传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我看来修身最难,而他做到了——面对迫害,他苦中作乐,以酒当歌,快饮人生。回望苏堤春晓,正是利刃之所在,这便是苏轼的风雨晴日。
       酒困路长人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长路漫漫,又有饥渴困倦之感相伴,这定然不是一种令人舒服的感受,或许这正是他失意之时的真实写照,可同是浣溪沙,他却唱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个老而弥坚的可爱小老头,充满了对生活的追求,对未来的向往,这便是不惧风雨晴日的苏轼。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是小学时便会朗朗上口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老师说这是赞扬西湖的美妙无双,于是往后每当有人问起“你知道赞扬西湖的诗句吗?”,我们总会用此句来做以应答。天下的读书人都知道这句诗中风景是天下风景独一份的西湖,可又有多少人知晓,这是那年他初逢十四岁的王朝云时的惊为天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你,比之西湖更美。这是我听过的最美的情话。
       苏轼陆续共有三位妻妾,皆是红颜薄命。他也深情,也不忘念曾经。他写给逝去的第一任妻子王弗的江城子中“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一句最是牵人心肠,毁人心肝。
       夜来幽梦忽还乡,天下何处思故乡?最早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是觉得一个土字了得,现在回头看才不得不感叹学士的胸襟广阔——自身受思疾缠身,却愿天下团圆。再后来念到他的“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那时候真的是悲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天底下怎么还有你这般的傻瓜?这就像身怀降龙十八掌这般独门绝技的老宗师,诚心诚恳愿天下所有晚辈都会降龙伏虎,力拔山河,他从未想过这样自身便会随着风儿所带来的沙土的侵蚀,而消散的更快。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你正是其间最大的好人。
       都说书生死当谥文正,他死了,却是捞了一个文忠,文谥中的第四等。自宋以来,文正拢共不过三十位,而文忠却是胜多,可说到文忠公,所有人的第一反应便是苏轼,这个文忠,堪比文正。恐是怕他诗词流芳,又有青史盛名惊了天上的仙人罢?苏轼这个名字,无论之后的千年长河之中,无论以何人的笔下,无论用何等的笔墨,想来都会泛着别样风采。就像他所说——淡妆浓抹总相宜。无论怎么写,他就是他,诙谐幽默又为国为民,一路风雨却不忘赤子之心。
       那个同和尚对哑联的诙谐幽默的他,那个勤于政事的为国为民的他,那个三起三落,归乡离乡的一路风雨的他,那个真实存在有血有肉的他。他的一生像一阵清风,仅仅是起源于一点浩然正气,便是有了千里行程,这风中还携着他独有的那股子柔情,无所畏惧,不无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