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 - 《武汉大学报》
科技日报 2010年1月25日
“低碳”科技研究武大在行动(节选)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刘立建和他的课题组正在利用高分子聚光板从事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低碳”科技研究,以实现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的多重效果。该校其他课题组也致力于太阳能电池和风电研究。
一块直径20厘米的“玻璃板”置于太阳光下所聚集的能量数秒钟就可以点燃一支香烟。这是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刘立建教授近日演示的场景。
刘立建教授介绍说,这块“玻璃板”实际上是一种高分子聚光板,理论上可将太阳光强度提高近万倍,所聚集的太阳能可以产生600℃以上的高温。他的课题组正在利用这样的聚光板从事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低碳”科技研究。
“低碳经济”是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讨论的热点,在此之前,中国政府第一次对全世界公开承诺量化减排指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温室气体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从2003年开始,刘立建课题组尝试以聚太阳光为能源使二氧化碳与生物质如秸秆等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这项研究不仅可直接利用太阳能将生物质转化为燃气一氧化碳,而且还可通过二氧化碳转化成一氧化碳的过程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从而实现二氧化碳的循环利用,达到节能、增能、减排和保护环境的多重效果。这项研究已完成了小型模拟试验,现正在进行扩大试验。
据刘立建介绍,他的课题组还在尝试用聚太阳光直接使二氧化碳转化成一氧化碳,这样不仅能够节能减排,还可望从“低碳”转向“零碳”。
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武汉大学物理学院赵兴中教授的课题组则致力于太阳能电池研究,某些技术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新能源,被认为是21世纪最重要的新能源之一。 赵兴中教授主持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研究在国内外独树一帜。
该校电气工程学院聚焦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正在牵头从事“大规模风电远距离输送”课题探究,把研究目标对准风电规划、风电接入、风电储备等技术层面。目前,在河南、甘肃等地进行风电接入电网的研究,为我国的风电接入和远距离输送开展技术攻关。
(作者:王怀民、赵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