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服务集团饮食服务中心开发部副经理、桂园餐厅及桂园小食城经理,第八届“武汉大学杰出青年”,在大学生食堂改革方面取得引人注目的成绩。
■ 推荐理由
1995年,一个刚从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毕业的学生在饮食中心找到了生计,成了一名炊事员。
这名炊事员既擅长烹饪,又能够管理。三年之后,他崭露头角,从众多炊事员中脱颖而出,成为食堂管理者。
付强先在信息学部学生一食堂当主任,当他将那个简陋食堂经营得热火朝天、效益最红时,后勤集团决定改造文理学部培训食堂即现在的桂园餐厅和桂园小食,他被指定完成这个重任。这项改革是饮食中心的“希望工程”,成败关系重大。但他自信,只要努力,定有胜算。
他果然成功了,用学生的话叫“走进桂园,吃遍全国”,“食在桂园”的美名在珞珈校园不胫而走。这种新的食堂布局被高校同行称为“桂园模式”,武汉电视台多次进行了“桂园现象”的专题解读。
桂园食堂被评为“全国百佳示范食堂”。现在后勤集团饮食中心已经按照“桂园模式”,陆续在各个校区改造了多个集小食、点菜、大伙于一体的新型食堂。
■ 新闻故事
拼搏是一种刺激,它令人产生快感,尤其那拼搏是为了集体的利益并能显示自身的价值时。
2002年8月,我全身心投入到桂园餐厅的筹建中,从改造到开业,只有60多天。我冒着酷暑到广州、成都招小吃师傅;为了能够开设价廉物美的菜系,我跑遍了武汉三镇小店;由于操劳过度,我嗓子嘶哑,直至完全失声,我就用一支笔、一块小板子,对160多名互不认识的员工进行“无声”管理和协调。
9月,桂园餐厅终于以崭新的面貌与经营模式,迎来了新同学,迎来了广大师生。由于实行错位经营,品种丰富,质量稳定且有特色,集中餐、小吃各种南北风味于一体,加上员工培训到位、服务热情主动,这种新的食堂模式受到了同学们的广泛认同。
我的心在歌唱。
每一次我都把接待活动当作政治任务来完成。我们成功地举办了“校庆110周年”、“五月的鲜花”、一年一度的学校 “学生团年宴”……
我骄傲,我们在学校的正常运转中不可或缺。
■ 获奖感言
2008年春节,学校将近100桌学生团年饭于腊月三十订在桂园餐厅,我们精心安排,让留校的同学吃上了温馨可口的团年饭。而团年饭幕后的辛劳并非众所周知:腊月三十菜市场大多数关闭——原料的采购难度大;外地员工买不到车票——找经理诉苦;服务员年龄小想赶回家过年——找领导请假;餐具不够用联系其他食堂餐厅——运送借还……但我们都克服了,这是一个军团的胜利。
我只是这个军团、整个后勤的普通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