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校报》

生活感悟·陈洪捷
驾校与应试教育

2007-03-05     浏览(1093)     (0)

本文作者认为驾校教育存在应试倾向,学车过程过于围绕考试进行,导致学员在通过考试后仍无法独立上路开车。作者认为应该改变驾校教育方针,增加再教育过程,以培养真正合格的驾驶员。

  一年多以来,朋友见了我,经常会问道:“车还没学完?”我的学车进程,似乎成为我与朋友间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话题。其实我也早想赶紧学完考完了事,无奈工作太忙,事情太多,只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练了三九练三伏,接着又从下一个三九开始练起。跟我一起开始学车的朋友,甚至比我晚半年或十个月才开始学车的朋友,一个个都拿到了驾照,让我好生羡慕。
  2005年12月,我就报名学车,整个学车过程跨了三个年头。有人说,三年的时间,大专都读完了,你才学会开车?!我是随机约车的,每次碰到的教练都不同。最初教过我的两名教练后期已经退休了。一次去练车,教练看着我的培训手册上教练的签名,说:“你可真行,把我们教练都学退休了,你还没学完?!”或许是因为我练车时间拖得很长,所以有时间琢磨驾校培训的文化背景。
  在驾校练过车的人都知道,驾校的车上不同的部位都贴了不少红色和蓝色的标志。开始我不知道这些圆点或直线都是干什么的,慢慢地便发现,这些标志非常重要,它们提示你什么时候该打轮、回轮、回几圈轮。这不知是哪个师傅的发明,真是聪明!按照这些标志的提示,你就可以顺利完成各种练习科目。但仔细一想,我一旦开了别的车,车上没有这些标志时,还会开车吗?显然不行。学完车拿到驾照之后我才发现,一些驾车的基本技能,比如如何看反光镜和后视镜、如何使用灯光、看仪表、如何变线等在实际驾驶中的必备技能都没有学过。驾照我是拿到了,但我压根不可能直接上路开车。来驾校学习不就是为了上路开车吗?为什么通过了考试还不能上路开车?培训为什么要围绕考试来进行?
  显然,在驾校所学的内容,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为了考试而设计的。在考试前,驾校为我们专门进行了集中训练,目的就是训练我们如何能顺利通过考试。我们反复练习的、教练一再强调的,都是考试时会碰到的内容。不考的内容或者不太可能考到的内容,一概不练。原来驾校实行的是应试教育!
  我们中国自古就有应试教育的传统。在科举考试的时代,一代又一代的考生们早就学会了应试的本领,他们知道考试不过是敲门砖,考非所用,用非所考,只要细心揣摩考试的内容和路子,把考试对付过去,弄个一官半职,就万事大吉了。在今天,高考、考研以及各种名目繁多的考试中似乎都留有科举的遗传基因,时代在变,但应试教育和应试把戏却与时俱进,不断重演。原以为应试教育只是正规教育体制的毛病,不曾想,开车作为一种最为实用的技能,居然也染上了应试教育的遗传病。我们这些教练们别看文化水平不很高,却好像深谙应试教育之道,能够娴熟地进行应试式驾驶训练,保证让多数人顺利通过考试,但不保证你能上路开车。
  考试之后,大家开玩笑地说,又一批马路杀手出炉了。这虽然是玩笑话,但多少也是实情。我们其实就是按照“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原则培训出来的不合格产品。与我一组考试的一个小伙子,无照驾车已好长时间了,按说技术相当过关了,但临考前他却很紧张。我不解地问他:“你怕什么?”他说:“上路开车我不怕,但我怕考试。”如此看来,在驾校学习的内容显然与实际需要不是一回事。许多老司机也说,在驾校学的那些东西,上路后都用不上。此话听起来有点夸张,但估计还是有道理的。
  看着我的新驾照,心想,这不过是我通过考试的证明,并非我上路开车的能力证明。要想真正上路开车,看来还需要“陪练”这一再教育的过程。呜呼,驾校的教育方针,是否可以改改了?
  (作者为北大教育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