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 - 《兰州大学报》
分析化学家陈耀祖

陈 耀 祖 (1927—2000),湖南长沙人,分析化学家,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曾任中国化学会、中国质谱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药学会甘肃分会副理事长等职务。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1949年至1955年在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化学系工作,分别任助教、讲师,1955年调到兰州大学工作,历任化学系讲师、教授,有机分析研究室主任,分析测试中心主任。
陈耀祖自幼聪慧机智,爱好理科。1945年,18岁的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国立湖南大学,读化学专业。1946年,经化学系主任王葆仁主持,在湄潭开展了化学系“学生转学学业甄别试考”,陈耀祖参加了本次考试,以优异成绩通过考试,从而转读国立浙江大学,插入大二化学班。1949年,从国立浙江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
因学习刻苦认真,为张其楷教授所器重,浙大毕业之后,张其楷教授因惜其才,特推荐陈耀祖留校任助教。在兰州大学工作后,他随即建立了第一个恒温恒湿防震防尘有机分析实验室,从此开展了中草药有效成分结构分析研究。此后几十年,陈耀祖主要研究方向是质谱研究、质谱与色谱联用技术研究、天然药物结构分析研究、有机化合物微量系统鉴定研究。
作为中国有机和分析化学的奠基人之一,陈耀祖在兰大执教40年,他主持的“有机化合物微量系统鉴定法及有机官能团的定量分析研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有机质谱在立体化学研究中的应用”,获1991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有机分析新技术”、“天然产物质谱研究”、“上矛科杀虫植物的化学成份及生物活性”分别获1988、1991、1992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著有《半微量有机分析》等专著。
20世纪50年代,兰州大学的办学条件相当简陋,但陈耀祖建立了第一个能够达到恒温恒湿防震防尘要求的现代有机分析实验室,从此开展了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结构分析研究。他曾经分析了80余种西部边远地区特产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发现百余种新有机化合物,如当归中的双内酯、毛◆科植物中的桥杂环二萜生物碱和唇形科植物中的四环二萜等,并研究了其中一些成分化学结构与药理效应的关系。他在进行这些工作的同时并注意分析手段的方法学研究。将环炉技术与放射性自显影薄层色谱相联用建立有机化合物微量系统鉴定法是他的早期研究工作。在质谱仪离子源中引入立体选择反应试剂,由原位反应产生特征离子的相对丰度可以获得样品分子的立体化学信息。用这种反应质谱法可以进行构象分析、绝对构型测定和几何构型测定等的超微量立体化学分析。
在天然抗癌药物分子中引入稳定自由基,获得高效低毒的自旋标记衍生物,运用顺磁共振谱可观察这类药物与DNA的结合。这种自旋标记分析法已成为进行此类抗癌药物分子药理学研究的一种手段。陈耀祖共发表了320多篇学术论文和4部专著,这些研究成果为开发利用西北药用植物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丰富有机化学知识和发展有机分析化学学科作出了贡献,因此获得国家级奖3项和部省级奖5项。
在教学工作中陈耀祖主张“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的教学原则,重视思维启发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他指导研究生以师生共同讨论为主要教学形式。他是我国首批博士导师之一,培养了多位博士生和硕士生,他们多成为技术骨干,有的已成长为博士生导师教授,学术带头人。
陈耀祖平生最大的成就是质谱立体化学分析法,在有机分子绝对构形、差向异构、顺反异构之测定诸方面有许多创新。他开展分析手段的方法学研究,建立了进行超微量立体化学分析的反应质谱法,进行抗癌药物药理研究的自旋标记分析法以及有机化合物微量系统鉴定法等。这些成果为开发利用我国西部药用植物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发展有机化学和有机分析学科做出了贡献。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陈耀祖进入科研高产阶段。代表性著作有 《低分子聚异丁烯分子量粘度测定法》《固氮酶固氮活性中心模型物中硫的微量测定》《当归化学成份的分析研究--新当归内酯的分子结构测定》《苦水玫瑰精油质量研究》《当归化学成份分析研究--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法鉴定当归根挥发油成份》《当归化学成份分析研究--根部非挥发性成份分析》《岷山当归化学成份及药效的研究》《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甘肃岷县当归叶挥发油》《苦水玫瑰精油化学成份研究》《负离子快原子轰击及其碰撞活化质谱法在寡糖苷结构分析中的应用》等。
陈耀祖不仅在工作上孜孜不倦,在教学上亦是兢兢业业。踏实、奋斗不仅是陈耀祖院士身上的闪光点,更是许许多多兰大人共同的特点。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坚持和付出,兰州大学才能萃集大家、英才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