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了写潍坊的民俗风情地方文化外,在炳熙先生的作品里还写了潍坊历史和文化的创造者潍坊人。炳熙先生的很多小说和散文写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写了他们的出身经历、职业特点、个性品质和生活命运等,反映了家乡潍坊各种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总体思想文化倾向。当然应该说明的是,散文是写真人真事的,而小说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不可能都是真人真事。但从实际情况看这些人物都是以现实作基础的,不少都有着生活中的原型。这一点炳熙先生自己也曾经谈到过。从炳熙先生作品里描写的各种人物,我们可以看到一代或数代潍坊人的一些特点和性情品格。
炳熙先生的作品里写了很多人物,各式各样,千姿百态。但只要我们留意一下就可发现,所写的大部分是文化人群。具体有:演员、艺人、作家、画家、教师、琴师、鼓手,等等。这些人都身怀技艺,学有专长,有的还有很高的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写这些人固然与炳熙先生自身经历职业有关,但也反映出老潍坊的实际情况,说明潍坊的确是座历史文化名城,是个藏龙卧虎、人才辈出的地方。像《忆徐韵声先生》中写的京剧演员徐韵声,她是早年潍坊有名的“斜眼子生”,她演艺高、戏路宽,深受广大观众的爱戴和同行的推崇。百首竹枝词话中写的潍坊寒亭京剧演员燕福,饰演花旦,为人倾倒,曾与梅兰芳同台演戏,深得梅大王赞许,有“潍县的梅兰芳”之称。《陈寿荣传》中写的画家陈寿荣先生,是潍坊诗书画印的全才,声名远扬,他与潍坊的另一名大画家郭味渠(曾任中央美术学院花鸟系主任)同被选为北京故宫画院研究员。小说《故人》中写的中学语文教师玄载笑,其原型是潍坊一中的语文教师谭再言先生,我上高中时的两年语文课都是他给上的。谭老师讲课水平很高,对学生也很好,尤其写得一手好字。市里和省里都组织听过他的观摩课。炳熙先生称谭老师在许多方面是引他“仰慕的奇才”,后来谭老师因病溘然早逝,令他“怆然不已”。总之,炳熙先生作品里写了许多潍坊的名人才子,显示了古城潍坊的人才济济和文化深厚。
潍坊的文化人不仅有才气,而且有高尚的品质和可贵的操守,正如炳熙先生作品的评论者丁尔纲先生所说:他们有着人性美和人情美。炳熙先生怀着深深的感情和敬意在作品里描写和讴歌了他们。首先是这些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和事业的敬业认真、执着追求和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小说《夜歌》中的歌唱演员小郦即使是在文革中受到迫害、遭受磨难,但对自己所从事的歌唱事业依然矢志不渝、信心百倍,说:“百花园中的什么花,只要是香的、美的,都可以开放;但我愿意那清新明丽的鲜花常开,永远也不凋谢!”小说《画家》中的画家夏山得了急性阑尾炎,马上就要动手术开刀,仍然坚持要把需要画的画画出来,还要力争画好它。为此还写下了一段似“遗嘱”的文字。小说《篆刻家》中的篆刻家君藻先生刻印精雕细刻,严肃认真,刻出的印是“端庄典雅,不用印出来就知道是艺术妙品”。他的座右铭是“要实事求是,勿哗众取宠”,并以此告诫那些虚荣浮躁、不求真学的文人。潍坊文化人的再一点可敬可爱之处,是他们的那种文雅善良、淡泊名利和重视文化传承、热心培养年轻一代的优良品质。小说《雨中鸳鸯》中的那位“无名”画家拒绝将自己的得意杰作高价出售,却无偿相赠给一位曾中肯评价过自己画作的陌生观画者,表现了他看重知遇之恩无视金钱名利的高尚品格。小说《亭久先生》中的小学图画教师谭亭久,亲切温和、平易近人,认真热心地教小学生画画,“淡墨蘸次深墨”、“趁湿披叶筋”。以后丢了教师饭碗过着凄苦的生活,还认真答应一个小孩的要求,为其画了“如此精美、如此有趣的七幅水墨山水”画,从而让孩子大受感动。小说《宣志先生》中的教师丁宣志讲课“即精且深,充满妙趣”,对学生既非常爱护又要求十分严格,他无声地为学生垫拿饭钱,又因学生上课时不好好听讲而怒不可遏,打了学生一个耳光。他身患重病,仍千方百计为学生搞好学习写好文章出主意想办法。除了上述之外,潍坊的文化艺人最可贵的是洁身自好,刚正不阿;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险恶环境下不能夺其志,坎坷经历不能移其情的那种性情意志和高风亮节。小说《一个有表演天才的女人》中的丁力经历坎坷,生活艰难,但始终不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她克服家庭困难,忍受与幼子相分离的痛苦,依然到外地去拍戏。《亭久先生》中的教师谭亭久“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日伪时期有人请他出去教书,他是宁愿饿死也不肯;日寇一投降,他就欣然应私立群化小学之聘。……”还有小说《月光小屋》中的那位琴师,文革遭难,命运多舛,但矢志不移,演戏不成便学拉琴,以至后来琴艺精湛,琴拉得出神入化,非同凡响。总之,诸如此类,枚不胜举。正是由于潍坊的广大艺人文人,那些所谓“三教九流”们有上述种种优秀品质和杰出才能,才创造了潍坊光辉灿烂的文化,铸造出潍坊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否则,没有这样优秀的人群,哪有潍坊的文化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