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潍坊学院 - 《潍坊学院报》

陈炳熙(1934-2007)山东潍坊人。中共党员。1958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潍坊市文工团团员,潍坊市人民政府文教科干事,潍坊师范、潍坊第一中学教师,潍坊学院教授。山东省作家协会第三届理事。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他的专业是中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但兼长文学创作和艺术创作,在诗歌、散文、小说、美术、书法各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从五十年代末开始,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著作和文艺作品。他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并出版专著《古典短篇小说艺术新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他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等报刊发表散文200余篇,并收入多种选集及《中国新文艺大系》;他在《当代》、《收获》、《十月》等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100余篇,并出版三本结集;他在《山东画报》等报刊发表动物画数十幅,并出版动物画作品三种:《动物画集》、《动物世界》、《动物图谱与画法研究》;他的书法作品六次在日本展出,六次被选入《日中友好书道展作品集》,在国内则入选《百家名人诗词植联篆刻集珍》等多种选集。

对潍坊民俗风情文化流韵的抒写反映

2010-01-08     浏览(888)     (0)

炳熙先生通过他的作品,生动地描述和反映了潍坊的历史文化、风物人情和民俗风情。他的小说和散文,如百篇竹枝词话,以家乡潍坊为背景,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同时,他也描写了潍坊的市容市貌和传统建筑,如十笏园。炳熙先生的作品,体现了渊博的学识、高超的写作技巧和充沛的思想感情。





  文学史上的许多情况表明,一个作家的作品的内容和风格在相当程度上有着他家乡故土的影响和烙印。这种现象的存在是很自然的。因为生活是作家创作的源泉,而故乡是作家首先接触甚至是长期依存的生活环境。所以家乡的一切,家乡的历史和文化必定会刻印在他的脑海里和表现在他的作品中。鲁迅是绍兴人,他的作品就充溢着绍兴的风情和文化。那迷人的水乡,古老的街巷,以及拱桥和乌篷船等等,都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老舍是北京人,他的小说和戏剧中便充满着老北京的韵味。那传统的胡同,四合院的民居,以及人说起话来的京腔京调,都使人仿佛看到了往日的京华。外国作家如前苏联的肖洛霍夫,他长期生活在顿河流域。他的巨著四卷本《静静的顿河》,淋漓尽致地描写了顿河畔哥萨克人的日常生活,书写了顿河一代的迷人景色。读着他的书使人似乎就能闻到顿河沿岸草原的气息。总之,这一切都说明了一个作家和他的作品同他的家乡和故土的关系。炳熙先生是老潍坊人,他在潍坊这块土地上生活了七八十年。潍坊的历史和文化,潍坊的风物和人情给了他深刻的影响。而且炳熙先生是个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和依恋自己家乡的人。因此,在他的作品里反映潍坊的事情、反映老潍坊的面貌,就是很自然的了。而事实上,无论是他的小说还是散文,的确是很好地描述和反映了潍坊的一切。人所共知,潍坊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这里自古以来物产丰富,工商繁荣,文化发达,出过不少的文人名士。潍坊有着浓郁醇厚的民俗风物和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而这些在炳熙先生的著述中都得到了具体生动的艺术再现。
  炳熙先生的小说散文多是以家乡潍坊为背景基础的。以此来凝造环境,勾画人物,抒写情事。他的不少作品都写到了潍坊的风俗人情和乡土轶事。有些是直接写的或者是主要写这方面的东西的,有些是间接写的,在叙述情节和塑造人物中所涉及和联系到的。但不管是怎样都会给人以鲜明印象和深切感受。小说《沙滩旧事》是专写老潍坊的风情往事的。他写了老潍城的格局,写了沙滩的景致,写了茶社和在茶社里卖唱的歌妓王小霞,写了浪迹江湖的拉洋片的和卖膏药的。以作者“我”和同学何思源逛沙滩为线索,反映了老潍坊一角的面貌和下层人物的悲苦命运。散文《解放前潍城民间娱乐闻见录》,主要是写老潍坊民间娱乐杂耍的。具体写了戏法、杂技、茶社、说书以及庙会、戏院等。淋漓尽致地反映了旧时潍坊百姓的各种娱乐形式。而在炳熙先生的作品中,最系统、最全面也最具体生动地描写潍坊民俗风情文化的当是他的百篇随笔散文《裴星川竹枝词话》。裴星川是老潍县城的一位医生,善为诗文。他曾写过百首记述老潍县节时风物的竹枝词,名曰《潍县春节即事百咏》。写了老潍县城自腊八节到年末、清明节的民风民俗和种种活动。但词写得很概括简略,每首四句,语焉不详。一件事或一个活动也就写一句话两句话,叫人很难了解具体情况。炳熙先生便以此百首竹枝词为基础,写了百篇竹枝词话。词话对原词作了具体细致的阐释和说明,其内容的详尽和丰富程度,裴氏原词简直不能与之相比,可以说是进行了艺术的再创造。通过炳熙先生的词话,人们可以系统全面地了解认识老潍县的节令习俗和岁时风情,百篇词话就像一幅绚烂多姿的长卷风景图画展现于人们面前。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词话在写作中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对原词中相关的事、物、人、情的原委,追根溯源,广征博引,将其说得清清楚楚、圆圆满满,使人不仅了解了词的内涵,还学得了不少知识。比如对腊八节,先是考证了腊八节的来历,怎么从原来的佛教节日释迦牟尼和牧女献糜的故事,逐渐演变为民间的节日,接着又引经据典谈了历代关于腊八节的记载和过节习俗。最后又谈了我国南北方对各种腊八粥的做法。如此便把个腊八节说得头头是道,有滋有味。诸如此类这样的考证解释例子还有很多。词话写作的再一个特点是,对老潍坊过年过节中的一些活动一些情景,进行具体生动地描绘抒写,使人读着心动神怡,身临其境。比如对潍城百姓燃放爆竹欢度除夕情景的描写:“潍城有城里、东关两城,南关、北关、西关三厢,千家万户,此起彼伏,整整一个除夕夜,爆竹声几乎是不断的。在守岁的人听来,时稀时密,无分近遥,这是普天同庆的鼓点,万众一心的合奏,它强烈地标志着中华民族自古传下来的隆重庆典与我们的生活同在。当此千金一刻的佳节,兴味无穷的良夜,通宵不睡也无倦意。绛烛是一支接一支地吐着光辉,高香是一柱接一柱地散出香烟,瑞气氤氲,启人遐想,祈愿来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一幅一家人合家团圆过除夕夜的情景跃然纸上。词话写作的第三个特点是,作者是带着感情去写的,把自己的浓郁情感融入到对潍坊民俗风情岁时习俗的写作过程中去。这样,读者在读着这一切的时候就很自然地与作者在情感上发生共鸣,激起对家乡潍坊的热爱之情和对老潍坊年节往事的向往和怀念。总之,炳熙先生的百篇竹枝词话把潍坊的民俗风情写得又好又美,而且内容写得也很全面,百篇竹枝词话写尽了潍坊的节日习俗,特色人物,文化娱乐,工艺美术,市井风光,释道景观,江湖人物,闺秀村姑,等等。所以堪称潍坊生活的风俗画卷。难怪刊登词话的潍坊晚报编辑马道远先生说:“阅读的过程中,我眼前接踵出现了老潍县城的过年盛况,元宵的美景,清明的习俗直至春联、年画、焰火、花灯、高跷、旱船、风筝、秋千、唱戏、说书、魔术、杂耍、摇会、算卦、饮食、玩具、赶集、上庙……凡属民间岁时习俗,工艺特产,游盛之观,娱乐之资,几乎应有尽有,无所不包;而又构思巧妙,形象鲜活,时出隽语。让人赞叹不已。”
  炳熙先生写百篇竹枝词话自 1993年 3月 26日起,至1998年5月9日全部写完,历时五年多的时间,写一篇发一篇,然后再写再发。可见认真之极,匠心所至。而且他写作态度非常严谨,文章一字一句都倍加斟酌,一旦发现个别地方有误或不妥,便亲自跑到报社校正,让报社编辑十分感动。炳熙先生之所以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来,靠的是他具有多方面的优良素质,这就是:渊博的才华学识,高超的写作技巧,充沛的思想感情,以及严肃的写作态度。
  除了百篇竹枝词话等文章写老潍坊的民俗风情外,炳熙先生还有一些小说散文写了潍坊的市容市貌和传统建筑等。如他写的一篇《小园的启示》散文,便写了潍坊的十笏园。此文把十笏园写得精致入微,玲珑剔透。文中不仅写了园子的本身建筑,还引了历代文人名士赞颂十笏园的诗文。从而使十笏园更加显得光彩夺目,美不胜收。从此让人看到了潍坊的传统园林建筑之美,感到潍坊的文化确实是多姿多彩丰富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