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潍坊学院 - 《潍坊学院报》

我们的节日是否已走远

2010-01-08     浏览(255)     (0)

文章讨论了传统节日受到冷落的现象,指出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缺乏兴趣,传统节日丧失了新意和传统意义,需要重新重视传统节日,并呼吁社会团体、学校和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营造良好的节日文化氛围。


  当圣诞树挂满承载愿望的铃铛神圣可爱地站在庭院,年轻的你是否会更热爱放鞭炮吃饺子贴春联有着浓浓温情的新年?当甜美的巧克力和精巧的贺卡在情人节那天往返于少男少女手中,年轻的你是否更喜欢升孔明灯祈愿,传统而浪漫的七夕节?当韩国端午节成功申遗,年轻的你是否有些许震撼和不安?我们的节日,传统的那些温暖,是否正在悄无声息地远去?
  我们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它们蕴涵着很多美好感情,比如家庭观念、亲情、对逝者的怀念,使我们生活在一个有情有义的社会中,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平淡、勤勉的日子加上热闹的节日,构成中国老百姓完整的人生时空,也形成了世界文化多元化。
  可是,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传统节日渐渐地受到冷落,西方节日在中华大地盛行,有人说这表明中国开放了、发展了、进步了,但我们依然要看到这样一个现实:有些年轻人说得出万圣节的由来,却不知道清明节的渊源;有些年轻人盲目追求圣诞节的时髦,却忘了圣诞节是“耶稣圣诞瞻礼”,也只有基督教徒过的道理……别再说要宽容接纳西方节日,事实上,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传统节日的群众基础正逐渐减弱,传统节日难以引起年轻人的兴趣,古老传统的丧失让人痛心。
  基于这样的状况,我们并非要杜绝外来文化,而是重新重视传统节日。传统节日受冷漠,一方面是由于市场经济发展,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增多,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传统节日没有了新意,缺乏创新。在物质和精神都在成长的年代,如果传统节日找不到生存的方式,要么变成一片散沙,要么变得没有,节日也就不成为节日了,其消失也就成了必然。
  所以,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去了解我们自己的节日,了解这些节日的历史渊源和深广的含义,传承中华文明。社会团体、学校也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国家有关部门更要做采取相应的措施,制定相关的规定,营造良好的节日文化氛围。
  节日之所以叫做节日,就是因为所有中国人在同一时刻共同拥有一份相同的文化。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传统节日能引起所有中华儿女对保护祖国文化的共鸣。(周明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