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潍坊学院 - 《潍坊学院报》

月是故乡明

2010-01-08     浏览(237)     (1)

文章讨论了圣诞节和中国传统节日的比较,认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依然重要,中国人的乡土情结很重,不过中国的节日也应该加入新的时代元素。同时认为节日情结中的故乡明月是无法取代的。


  圣诞节临近,浓浓的节日气息扑面而来,比起热闹非凡的圣诞节,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黯然失色。难道元旦的大红灯笼比不上圣诞老人的一顶红帽?鞭炮声声抵不过一曲《铃儿响叮当》吗?这倒未必,外国新奇节日固然令人们欣喜异常,而中国传统节日在中国人心中依旧是最温暖的所在,正所谓“月是故乡明”。
  外国节日增添了人们生活的色彩,都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每遇节日,人们的心情也自然与平日不同。外国节日是一杯咖啡,喝一点可以提神,喝多了却对身体没有太多好处。中国人过洋节日,可以愉悦身心,但是如果因为过洋节日而忘记本身的节日,那就有点舍近求远了。
  中国人喜欢外国节日,这是有原因的。外国节日新奇而且通俗,花样多而且活泼现代。而中国的节日呢,首先说第一大节日———春节,在农村,春节依旧保留了磕头的习惯,不可以说磕头是陋习,它表达了一种对长辈的尊敬。但是这似乎和当代追求平等自由的观点相悖。要知道磕头是一种等级的表现,古代臣子见到皇帝,下属见到上级,要磕头,这多少让现代人不习惯。外国的节日则是老少一起玩,老人小孩一起跳舞,唱圣诞歌,装扮圣诞树,小孩子还有礼物。外国节日的多彩性与亲和性真的是有些中国节日所不具备的。
  外国节日多姿多彩,但中国节日更注重亲情,更具有纽带的作用。没有一个节日可以像春节那样牵动亿万中国人的心,也可以说没有一个节日如此体现中国人的民族凝聚力。春节时,不管是在天南海北,人们都要赶回家吃一顿团圆饭,看春节车站上翘首待归的人群,看人们的一脸喜悦,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国人的乡土情结,这不是哪个外国节日可以做到的,外国节日可以让人沉浸在节日的快乐中,但它和亲情、和乡土情是无关的。
  去年寒假我在广东做寒假工,那真是一个满目都是陌生的城市,我从来都自诩为适应能力很强,不会孤独、不会害怕陌生、不会觉得无法适应,但是春节那会,满街的红灯笼挂起来,过年用的挂饰满大街都是,人人喜气洋洋,我突然想到自己的家乡,那种节日的情绪感染了我,我反反复复地在心里想着一句话“月是故乡明”。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就是中国传统节日的力量。过圣诞节,过情人节,过感恩节,我们都不会有一个人漂泊在外的孤独感。或许正是中国的节日包含了太多太多的亲情在里面,想起节日,就勾起人们一把的悠悠情思。
  中国人的乡土情结是很重的,说中国人什么崇洋媚外,崇洋媚外的民族会自发抵制家乐福吗?会在圆明园兔首拍卖时间上表现的如此义愤填膺吗?我觉得只是从中国人过洋节日上就说中国人崇洋媚外未免太过片面,在中外文化的交流中,彼此之间文化的吸收是很正常的,这也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兼容并蓄的特点。
  传统节日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是无可取代的,当然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应该加入新的时代元素,多姿多彩的节日汇成一道靓丽的风景,增添了当代中国人的生活色彩,关于节日情结,依旧要说“月是故乡明”。(肖国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