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海洋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报》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一点思考

作者:李艳霞    
2018-11-29     浏览(123)     (0)

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界长抓不懈的一项艰巨任务。2007年以来,教育部、财政部先后颁布 《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提出要进行“本科教育质量工程”建设,并指出,要“推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研究”,“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不例外,教育部将2017年确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为响应这一号召,教指委和全国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的200名专家深入到全国2596所高校的课堂进行听课指导,这种力度恐怕在建国后也是十分罕见的。可见,本科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也纷纷根据自己所教课程的特点在整合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与有益的尝试。结合近些年来的教学实践,本人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第一,在整合教学内容方面下功夫——专题式教学——这是教学改革的第一步。教学内容是讲好一门课的基础。与其它专业课不同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使用的教材必须是教育部统编教材,教师不能自编教材,所讲内容必须以教材为依据。但教材内容往往以“章节目”的形式出现,过于死板,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还存在内容相互交叉的现象,因而每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都面临着如何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问题。专题式教学,即依托教材,打乱教材“章节目”,设置若干专题,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但如何设置专题则具有一定的技巧,否则容易造成混乱。以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为例,教研部在专题设置上经过了仔细的研讨与论证,秉承以下基本原则:一是专题内容不脱离教材,并且要把教材的难点、重点讲解清楚;二是专题设置以一条主线贯穿其中,避免逻辑关系混乱;三是专题设置要结合社会热点,体现时代性;四是每个专题都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识的体系性讲解。在充分考虑以上四大原则的基础上,教研部以实践探索与理论成果为主线设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探索与实现、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探索与实践等八个专题。专题式教学要求教师高度整合教学内容。如,在“概论”课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探索与实现”中,教学要求先从十九大报告出发,告诉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什么,然后讲解这一总任务探索的基础——认识基础、国情基础以及历史方位,最后再讲解如何实现这两个总任务,这一讲解的逻辑顺序把教材中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内容毫不牵强且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既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又体现了理论间的承接与发展。

第二,要在问题导向上下功夫——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理服人——这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人们习惯上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为“思政课”,个人并不认同这一说法,因为“思政课”这一简称往往忽略了其理论意义,使人们认为“思政课”没有多少理论内涵,只是单纯的说教。教师在授课中,如何规避“思政课”就是“说教课”的传统认识,以理服人是关键。以理服人,要避免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是通过理论阐述、数据支撑和其它证据材料佐证观点。以“概论”课为例,在讲到社会热点“我国是否存在两极分化”时,设置问题链:什么是两极分化——如何正确认识两极分化?——我国是否存在两极分化?(感性认识)——国际上评价社会成员贫富差距的指标是什么?——我国的基尼系数是多少?(客观给出官方、民间及国际组织的统计结果)——根据数据判断我国是否存在两极分化?——对基尼系数判断两极分化临界点的本土化分析——专家学者给出的建议——现阶段我国基尼系数过高是否是正常的?——我国应采取哪些措施防止两极分化的出现?通过问题链的设置给学生客观提供资料,让其自己得出结论,这种问题导向式教学实际上更趋向于研讨式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并且使得出的结论更加具有说服力。

第三,在鼓励学生课堂参与方面下功夫——打破课堂主体一元化——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一步。这里所说的学生课堂参与不单纯是指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回答问题式参与,而是指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规定讲解的范围,学生在给定的范围内进行选题,能够真正参与到课堂内容的讲解,甚至参与到成绩给定。参与是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的关键。学生能够真正参与课堂的前提是:第一,学生对所讲内容具有足够驾驭能力,包括对知识的理解把握、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协调与沟通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等;第二,学生对所讲的内容具有足够的兴趣;第三,有足够的时间相对完整地讲解一个问题。以“概论”教研室的教学改革为例,为鼓励学生课堂参与,采取了模块式教学法,课堂授课被划分成两大模块,即学生展示模块与教师讲授模块。两大模块的授课主体分别是学生和教师,时间模块设置为20:80。考虑到“概论”课的特点,学生被分为若干讨论小组,讲解的范围分为两大块,一是自选选题,二是规定选题。自选选题以近期发生的某一事件入手,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热点现象、社会问题、国家政策、国际关系等内容;规定选题以课本的热点为依托,规定学生选题范围,诸如美丽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村民自治、低碳经济、乡村振兴等。在学生展示后鼓励学生间的探讨,除课堂以外,还可以利用QQ等平台,展开课下讨论,实现对课堂学习的课下延伸。实践证明,这一做法充分地调动了学生课堂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每当看到学生讨论小组下课后还在教室里探讨课堂展示内容,每当看到课堂展示时主讲同学们娓娓道来的风采,每当看到同学们编排的一个个情景剧和微电影……都能深切感受到学生们积极参与的热情,教师也会感到十分欣慰。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一改革任重而道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