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要挤水课,意义重大,当挤之水也的确不少。在笔者看来,当前高校有相当一批以“通识课”名目开出的,其实不过是科普化、简约化了的专业课也当在被挤之列,至少应在被改造提升之列。因为它们达不到通识教育的目的。
何谓通识?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建设高质量通识课的认识前提。其实答案也并不难。笔者浅见,所谓通识,无非是追求古今、中外、文理之融通,追求知识、见识乃至于胆识之获得。而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充分拓展学生的眼界,增强学生对知识整体性的把握,实现不同领域知识的互鉴,认识到更加普遍性的规律,从而知致意诚,培养出通达的性情和超越的智慧。
因此,简单化、科普化了的专业课,依然只是专业课,一定达不到通识教育的目的。
当然通识课也不能是空中楼阁,它还必须依托具体的专业或跨专业的知识构建起来。问题是开课教师一定要明确通识的内涵,瞄准通识教育的目标,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 “通识化”而非简单科普化的改造提升,使它跳脱专业科普课,变成高质量的通识课。
那么如何才能跳脱专业科普,开出更加有启发性、吸引力和提升学生通识素养的通识课程呢?笔者通过观察研究和教学实践,提出四点建议,供大家参考。哲理
哲理对于人的启迪无疑比具体的专业知识更大。当然具体的专业知识是哲理的基础,有基本的专业知识在先,在其基础之上提炼出来的哲理更利于人们对哲理的理解。所以通识课必须依托具体的专业或跨专业的知识开起来,但又要努力从具体的专业知识中提升凝练出哲理,让具体的知识与哲理两相结合,启发学生,达到通识之效。
受这个认识的启发,本人在设计通识课《读天与人类的成长——数学·天文与人文》时,就这样来做。比如讲到天文学由“地心说”进入到“日心说”的过程。我先讲“地心说”的错误给人们带来的困扰——以地球为中心建立的天体模型,对行星逆行等各种现象难以解释,而且观察获得的数据越多越准确越难以解释,于是就不断地修饰模型来适应观察结果,给每颗行星都设计了十分复杂的轨道,又是本轮,又是均轮,又是偏轮,整个天体模型越改越繁杂。而“日心说”一出来,一切困扰迎刃而解。以太阳为核心,包括地球在内的行星都围绕太阳做非常简单的圆周运动,宇宙一下子就变得那么简约而美了。
讲完这个事实和相关知识,我们不能就此完结,而是抽取哲理。接着说:由“地心”到“日心”,动了一下“心”,结果满盘皆活了。这个科学故事启迪我们,当遇到无论怎样修正都难以完美甚至越搞越复杂的事情,就该想想,是否我们最基本的出发点就错了?
进而,我们说:真善美实际统一于自然。由“地心”到“日心”,这件事情看起来使得人类和地球在宇宙中地位下降了,却反而标志着人类理性和智慧的升腾。其实人的成长成熟也是如此,当他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认识到自己不过是人群中普通一员,是宇宙中一粒尘埃时,反而标志着他成长成熟,智慧升华了。
进而,我们还要说:今天,我们接受了许多前人的结论,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攀登。这是我们的幸运,但也可能是我们巨大的不幸。最令人担心的是,我们接受的也可能只是一个被夸大了的局部真理,一个片面的认识,甚至根本上就是一个错误的结论——就像托勒密的“地心说”。
我们在接受结论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前人探索中的教训、智慧和方法,实际是丢掉了前人传给我们,支撑我们走得更远的路标和拐杖。
而这些路标和拐杖中最重要的一件就是哲理!如:大道至简、阴阳和谐、天人合一……己见
我们无论讲哪门课都常常要介绍各家各派的观点。介绍前人的特别是那些权威的观点当然是重要的。但在此基础上,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哪怕是自己更加倾向同意的一个观点,并说明理由。这样可以给学生传达一些新意,至少教给学生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否则就成了简单的知识二传手。
我在讲春秋战国及其对后世中国的影响这门课时就很注意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谈自己的看法。
比如讲完“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后,我接着会说,其实这个《史记》故事有很多令人生疑的地方。如果说秦国真要找进攻赵国的口实,蔺相如欺骗秦王并将和氏璧偷偷送回赵国的做法比不送和氏璧入秦没有多大区别,甚至情理上应该更加令秦王生气,更可以作为发动战争的口实。历史记载只注重宣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没有深入分析秦昭王的战略用意。纵观历史,秦昭王绝对不是个贪小利而忘大事的人。我揣测,秦昭王只是想借以城换璧这个诈谋,来试探赵国上下对秦国的态度和赵国实际的抗秦能力。结果一试,发现赵国上下对这样一件近乎玩笑的事情噤若寒蝉,草木皆兵,而又乖乖入套。其国力几斤几两,其君臣对秦国的惧怕程度就了然于胸了。当赵国这边为发现了一个外交英雄而欢呼的时候,秦昭王那边则为看透了赵国的可怜而乐不可支了。也可以说是秦昭王的大谋略成就了完璧归赵的蔺相如。试想,秦国担心的是一个能说会道的蔺相如,还是那个能征惯战的将军廉颇?赵国竟然因为蔺相如的这种外交功绩迅速提拔他,却冷落了百战建功的将军廉颇,虽然后面有个“将相和”的故事,这也不过说明了廉颇的胸怀之大。事实上,进一步考察历史,正如笔者所料,经过以城换璧的试探,秦对赵的底气和实力了如指掌后,从公元前282年开始,不断进攻赵国,占领了赵国大片土地和城池,并消灭了赵国两万多军队。后来国之柱臣廉颇也终因愤恨离开了赵国。这不能不说是秦昭王用一个弥天大计欺骗了赵国,也骗过了司马迁,又通过司马迁的妙笔误导了后世千万人。
这就是我对“完璧归赵”这个历史故事的己见,未必正确,但可以让学生看到我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趣味
趣味是吸引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因素。作为教师,我们要先体味到知识的趣味,然后把它传递给学生。在通识课程素材选择上,也可适当选些有趣的内容,引人入胜。
我讲课时在材料的选取和表达上也很注重趣味。比如讲到古人的智慧,我就引用了《墨子·鲁问篇》记载的一个有趣的故事:鲁班发明“钩拒”。
说的是鲁班到楚国游历,看到楚国人同越国人在长江上交战,越国人驾船经验丰富,在水上活动灵活。得势时他们就猛攻,楚国人躲之不急;失势时他们就快逃,楚国人追它不上。楚国人不知如何应付是好。鲁班就为楚国人设计了一种水战设施,名叫“钩拒”。其实结构很简单:一个带有钩子和叉子的东西,当敌我双方船只靠近时,用这种“钩拒”把双方的船钩拒起来,让敌船想靠也靠不上来,想走也走不掉。然后楚国士兵就拿出他们特制的专门适合于这种“钩拒”的长度距离的武器攻击越国士兵,而越国人的武器要么太长不得劲,要么太短够不着,只能干等着挨打。楚国人就靠这个“钩拒”赢得了战争。
这是古代军事技术上的一个创造发明。虽然这种具体方法已经过时,但是它所深含的思维方式对我们今天仍然有深刻的启迪作用。它告诉我们应该把那些难以把握的研究对象设法控制在一个相对稳定、便于我们研究和处理的范围之内,然后再研究使用适合于这个相对稳定范围的工具和方法来进行观察、研究和处理。巧合得很,去年三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所发明的冷冻电子显微镜,正是这种思想的产物。情怀
任何一门知识都凝聚了无数先贤的智慧和他们对自然、人类、家国的情怀。在讲通识课时,也应该传递这种情怀,启发学生心忧天下、怀抱古今。
我在课堂上总爱讲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一段感人的话,就是司马迁的父亲临终前对他的嘱托:“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一位父亲临终嘱托儿子的是为中华文化继绝学,集大成。我想正是有了这样的教诲,司马迁才能说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话,才能忍受宫刑之辱完成《史记》的写作。
哲理、己见、趣味、情怀,这就是笔者对如何开好通识课,特别是从“专业科普课”中跳脱出来,开出高质量通识课程,达到通识教育之目的的浅见。期待方家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