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浙江外国语学院 - 《浙江外国语学院报》

聚浙外 筑未来

2018-09-30     浏览(150)     (0)

杭州浙江外国语学院迎来来自全球的96名留学生,其中第一位黎巴嫩学生ChourAbir对中国历史感兴趣并选择了翻译专业。学校提供了个性化的接待安排,并为留学生提供丰富的交际和学习活动。留学生非常享受学习语言的过程。

  “欢迎你们来到杭州,来到浙外学习汉语,祝你们能度过完美的新学期。”9 月 15 日,学校迎来了来 自 全 球 21 个 国 家 和 地 区 96 名 留 学 生。ChourAbir(中文名朱芳)就是其中一位,她是我校招收的第一个黎巴嫩学生。因为对中国历史感兴趣,几年前她就开始接触汉语,从此一发不可收。她认为汉语十分有趣,汉语的发音有四个声调,这是其他国家语言不具备的。
  三年前,老师对朱芳说,“‘一带一路’ 倡议给外国学生们提供了好多工作与学习的机会。如果你向往中国,这机遇要把握好。”她听进去了。
  朱芳一直听说杭州很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水乡能给人无尽的遐想。当她在网络上搜索杭州的大学时,立马被浙江外国语学院吸引住了。便捷的地理位置、优美的环境和多彩的人文活动让她心向往之,是她“心目中的大学”。她看了网站上许多人对浙外的评价,有一条评论令她印象非常深刻,让她下定了来到浙外的决心。“这是一个有趣的地方。有很多跨文化活动和各种节目,这里的交际活动和学习活动是非常丰富的,在这里上课是件特别幸福的事。”随后她便提交了申请书,并幸运地来到了浙外。
  初来乍到,语言不流利、环境不熟悉、手续很繁琐……面对这些留学生常见的问题,学校除了推出电子注册、简化流程、准备介绍性的资料等环节,还提供了“私人订制”的接待安排。学校不光满足留学生在语言方面的要求,还开展了挑选语伴等活动,让他们得到更为个性化的服务。学校还启动了host-family 计划,通过申请的外国学生将与中国家庭同吃住、共生活,以便更快地融入中国社会。有一次朱芳在大使馆办理手续时遇到了些问题,焦急万分之时,试着发了封 e-mail 给国际学院佩琪老师。当时学校正在放假,但佩琪老师很快就给了回复,随后学校相关负责人及时联系上了朱芳,了解详情后给予专业指导。“真的很快!老师很专业!这是一个很温暖的地方。”朱芳为学校周到服务点赞。
  朱芳学的是翻译专业。学习语言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朱芳表示她的生活单调却不枯燥,她非常享受学语言的过程。她笑道曾有次在校园中因为背单词太过投入,竟一头撞在了电线杆上,这件事让她的同学们笑话了很久。但也正是这份对语言执着,让她精通阿拉伯语、法语、英语三国语言,汉语也能非常地流利,已经通过 hsk3(汉语水平考试)。优秀的她还获得了我校留学生一等新生奖学金。
  朱芳即将迎来她的新课程。“这里的课程与我们那儿完全不同。”朱芳告诉记者,她以前只有一位老师,一个星期也只有三个小时。但是来到浙外以后,她发现这有各种各样的课程与相对应的老师。比如有听力课、口语课、综合课和汉字课等,每周老师们还会组织有趣的活动,比如电影之夜、主题活动、国家文化活动等。更重要的是,每一个活动都是独特的,都是为了让留学生们熟悉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文化而举办的。而且,除了每天语言课学习,留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书法、绘画、太极等学习,以了解和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学院的教室里,就展示着不少优秀毕业生的水墨画、山水画以及书法作品。朱芳非常期待在这里开启学习全新体验。
  “如果有合适的工作机会,我会选择留在中国。”朱芳在谈到未来表示,自己会选择当一名翻译或者记者,为“一带一路”的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在她看来,“一带一路”倡议能够促进国家的开放和发展。比如说在她成长的地方—— —科特迪瓦,有很多中国人去投资,为非洲的学生提供奖学金让他们去中国学习,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发展机遇,这是个“win-winsolution”。“Home is away from home”朱芳说浙外是她的第二个家乡,亲切的老师和友爱的同学们,让她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这是值得在这里学习的地方。我做了个不错的选择!”她感谢自己的选择。(记者 袁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