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校报》
今日出行,你被“杀熟”了吗?
作者:黄凯莉
近期,某网约车平台被曝存在“杀熟”现像,引起了网友热议。什么是网约车平台“杀熟”呢?主要是指网约车平台对于不同的手机用户,在行驶相同路程的前提下,给用户显示的价格出现不同。据相关报道,不仅仅是网约车平台出现此类现象,其他互联网平台也被曝疑似存在“杀熟”的情况。这就意味着,当你在网上约车出行、入住酒店、购买物品时,随时可能面临“超额支出”的风险。
为什么互联网商可以做到精准分析用户的消费习惯,从而进行不同价格的匹配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利用了大数据技术。大数据技术把数学算法运用到海量数据上来预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为我们的生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的维度。表面看上去很偶然、很随意的个人用户信息,却被二次加工处理和进行预测。互联网商恰好利用所拥有的庞大用户数据,通过事先安排好商品服务、设定好浏览界面、隐藏不利于自己的信息等手段对老用户进行隐蔽的价格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同一件商品或者同一项服务,老用户浏览的价格要高于新用户。我们把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互联网商利用大数据“杀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关规定,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和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所以从法律的角度分析,互联网商利用大数据“杀熟”的行为无疑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利。网络消费让消费者容易处于一种信息给予的“被动”状态,互联网商凭借自己的信息优势,对消费者进行各种不公平的消费匹配。
我们如何避免被“杀熟”呢?笔者认为,经营者应该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合法合规收集、利用用户信息,不能侵犯用户个人隐私,在对用户进行“个性化”消费匹配之前应征求其同意,确保价格公正、公平、透明。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对于滥用数据信息、不按规定随意对消费者提高产品价格的互联网商要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消费者要重视个人信息保护,提高信息保护意识,在浏览网页时尽量不要泄露关键的个人信息,必要时开启匿名浏览。
事物往往是多面性的,我们在享受大数据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面临其可能带来的风险。在信息时代,加强对公民的个人信息保护刻不容缓。
(作者系原我校2017级法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