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大学 - 《汕头大学报》
创新引领再拓通途
校友陈汝鑫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系列提案获肯定



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这座被英国《卫报》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巨型建筑,点亮了伶仃洋,也使“粤港澳大湾区”再拓通途。
在“粤港澳大湾区”向“世界级”格局阔步迈进的背后,有一个从汕头大学走出去的身影发出不可忽视的光芒———86级外语陈汝鑫校友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系列提案,于今年九月被广东省省长马兴瑞选定为牵头督办重点提案。
作为驰骋商界的精英,陈汝鑫功在商道;作为政协第十二届广东省委员会委员,陈汝鑫放眼世界;而作为汕头大学商界校友联合会主席,陈汝鑫也从未忘却母校与乡土。
功在商道:母校造就了我无论一个人能走多远,母校总是他的起点。在80年代就读于汕大外语系的时候,汕大办学中的“创新”理念与李嘉诚先生爱国爱家的情怀便深刻影响着陈汝鑫。
1988年,陈汝鑫在机缘巧合之下走上从商之路———在广州参加交易会的时候,陈汝鑫被外商一眼相中并被指定为其公司在大陆的业务代理。初入商海而得到充足的锻炼,这为陈汝鑫一年后重返家乡澄海创办华达工艺玩具公司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的第一桶金来源于母校,受启发于她的创新精神,也得益于她给予的国际视野。”陈汝鑫陷入回忆。当目睹着澄海生产出的玩具价低利薄时,汕大外籍教师家里的圣诞树突然在陈汝鑫脑海中闪闪发光———桑浦山上的松果就在圣诞树上,那为什么不利用汕头低廉的工艺品生产成本把这些具有国际市场的小东西推向世界呢?这时的陈汝鑫距离获得自己的第一个100万不到一年时间。
如今作为华鑫投资·深圳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陈汝鑫仍将自己的成功与母校对他的影响一并提起。以服务校友、回报母校为最终目标,2016年,陈汝鑫携手其他杰出校友成立汕头大学商界校友联合会并出任联合会主席。14年前成立的汕头市汕大校友会,陈汝鑫也是发起人之一,当时,李嘉诚先生亲自出席了成立仪式。10年前,他又与同样热心的校友们一起设立“汕大校友助学金”,并使其出现在每一年学校的开学典礼上。至今,受“汕大校友助学金”资助的学生已不下400人。
情系乡土:家乡仍是我的人生命题校友联合会致力于打响汕头大学的品牌的同时,也一直心系着家乡的发展。联合会对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响应,为汕头市争足了光。
2016年,受时任汕头市委书记的陈良贤会见时,陈汝鑫目标坚定:“汕大商界校友联合会将秉承感恩、回报的精神,发挥孵化、融资、国际合作的平台优势作用,吸引全球汕大校友和各地高校高端人才回家乡创业投资,为汕头加快发展添砖加瓦。”当时,目睹汕头市雷厉风行的创文行动,陈汝鑫也备受鼓舞:“联合会将以这次交流访问为契机,推动‘汕大人’抱团发展、回报母校,助力汕头发展。”
在这一年,对韩江三河坝至潮州港航道扩能升级工程可行性研究的招标文件出台,计划通航1000吨级船舶船只。
广东省作为水运大省,而韩江作为广东省第二大江,其港航道扩能升级工程因投资规模大和涉及范围广而备受关注。2018年初,正在参加省“两会”的省政协委员陈汝鑫提出相关提案,建议对韩江三河坝至三百门港航道扩能升级工程进行改线。
在提案中,陈汝鑫表现出与韩江周围群众一样的顾虑。除了发现此工程在投资预算方面存在的问题,陈汝鑫更担忧的是这项工程给潮汕人民带来的安全问题和污染问题。
陈汝鑫对安全问题和污染问题作了剖析,若通航1000吨级船舶船只,波浪将增加对两岸堤围的冲刷强度和冲刷频率,对堤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另一方面,韩江东溪河、南溪河大部分河段为Ⅰ级水源保护区,供水服务涉及6个镇42万人口,如果航道扩能升级,船只所产生的机油污染和生活污染,将对经过的东溪、南溪水源保护区水质造成负面影响,河道的大规模疏浚也会使陆域污染随雨水入河。除此之外,无处堆放的疏浚淤泥,也会带来新的环境污染问题。
如果说要求对韩江航道工程进行改线的提案是冀望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家乡水源的污染,那么对加快建设中以(汕头)科技创新合作区的愿想便是将机遇带进了汕头。
在谈到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落户汕头的时候,陈汝鑫设想,若以此为契机,依托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规划建设中以创新合作区,对其在粤东落地生根,成为南方的“硅谷”裨益极大。“希望该合作区能上升到国家和省的层面,利用以色列理工学院的科技力量,把更多的项目和资金倾斜到粤东、到汕头来。”
在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首次招生的2017年,陈汝鑫提出了加快开展大粤东城际轨道交通规划修编研究工作,与沿海高铁构成一小时经济圈的建议。立足粤东,并惠及潮汕三市,谋求粤东在粤闽赣东南沿海及亚沿海地区的发展空间与主导地位。该提案荣获2017年省优秀提案奖。
心达寰宇:向世界开放10月22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考察。此次举世瞩目的广东行,也让“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更多地出现在世人面前。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列为重点,陈汝鑫提出了关于加快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提案。
在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中,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参加科技、科协、教育界委员联组讨论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与大家深入交流。会上,对于湾区的未来发展,陈汝鑫积极建言并提出了诸多有益见解。
陈汝鑫认为,应加大科研成果转化的力度,打造产学研的合作平台,科研成果与产业实现对接,拓展珠三角地区的产学研资源,这与“粤港澳大湾区”将促进建设“构建一小时学术圈”不谋而合。
陈汝鑫举例,深圳市政府与中山大学签署合作办学协议,设立中大深圳校区,重点布局医科“强项”、补齐工科“短板”,与广州校区现有的学科方向实行错位发展。未来还将建设武汉大学深圳校区、深圳吉大昆士兰大学等。除了聚焦于粤港澳大湾区高校,陈汝鑫依然心系汕头,“以色列理工学院与广东合作的高校落户汕头,以色列理工学院作为世界一流的基础和应用学科研究中心,可以将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在理工、医学和建筑等一流学科的优秀科研成果和产学研合作用于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发展,同时带动汕头、粤东地区的创新驱动发展。”陈汝鑫描绘着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优质创新环境和创新生态。
关于“粤港澳大湾区”,陈汝鑫还有许多提议。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还必须充分依托和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如通过发挥广州高校、科研院所集聚的优势,深圳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市场化程度高的优势,东莞制造企业和工业园区集聚的优势,建立跨区域的科技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整体协调推进。
还应制定更多优惠政策和高效服务机制———区域内要建立人才引进计划,推出绿色通道,吸引世界各地各领域的领军人才。如此一来,区域便可形成良性循环———通过人才聚集带来更多的科技创新项目,而全球的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会跟着科技创新项目而来,投资基金又将吸引更多的人才,形成人才、成果、投资的产业链循环,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注入科技创新资本与活力。
对于湾区的未来发展,陈汝鑫充满期待,“要打造粤港澳三地对外开发的新格局,面向世界开放整个湾区。”
“全球湾区经济大多具有高度开放、创新引领、区域融合等特征,其中创新引领是湾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陈汝鑫不忘多次提及“创新”———这种伴随着他成长和创业的理念,是母校带给他的宝贵财富,也是他放眼世界时不曾懈怠的宗旨。文 16级新闻学 林依梵陈汝鑫(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