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汕头大学 - 《汕头大学报》

两位汕大“明星”老师的“教学经”

2018-10-28     浏览(698)     (0)

文兵老师获得2018年

  “李嘉诚基金会卓越教学奖”


  9月28日,为期三天的“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在贵阳学院落下帷幕,汕头大学文学院外文系副教授文兵、英语语言中心(ELC)助教卫恩分别获得英语专业组和大学英语组一等奖,文兵副教授还获得了最佳语音语调奖和本届高校英语教学及研究类论文大赛一等奖。
  两位老师载誉归来,在汕大师生中引起了一波不小的轰动,实际上,在此之前,这两位老师已经是汕大的“明星”老师了。
  作为文苑男神,文兵老师的“EnglishPronunciationEnhancement”这门课不仅深受学生追捧,连老师们也不愿错过。汕大本科生、研究生、医学院专业老师、汕大行政人员等等都曾是文老师的学生。2018年文兵老师获得了“李嘉诚基金会卓越教学奖”,这是对他这些年教学的一个巨大肯定。
  而他心目中真正的教育工作者不仅仅是“教”,还要有“育”。因此他在业已繁重的教学、科研压力下,仍坚持常年担任文学院的学业导师、书院导师,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课堂以外的育人工作当中。“老师如果仅限于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而在课外不走进学生的生活,这样的教师生涯是不完整,也是不完美的。”
  班里一位长期第一的同学成绩突然下滑,他敏锐的捕捉到这一情况和她进行沟通,帮助她认识了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指导学生进一步寻求专业治疗。诸如此类的事例很多,在学生心里,文兵老师不仅仅是一位课堂上慷慨激昂、字正腔圆的英语老师,更是一位可信赖的师长。
  谈及此次参赛,文兵老师说:“作为老师,不仅要有过硬的语言基本功,还要有良好的教学能力,并将课程内容和个人教学风格结合起来。学生喜欢这门课,除了课程本身内容吸引人外,老师的个人风格也很关键。
  科研与教学相长。科研和教学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内容,往往隔离且互相争夺时间。实际上,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发现新问题进行研究,再将研究成果跟学生分享,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对自己的科研有一个很好的反省总结。”
  90后的卫恩老师,2014年才入职汕大ELC,没来多久便有了汕大校花、level4女神之称。因为年龄的原因,卫恩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亦师亦友,课上课下都有一大波粉丝。
  作为ELC的老师,卫恩老师一直以鼓励更多的学生开口讲英语为己任,她不会偏袒那些口语好或者成绩好的同学,而是把更多目光投给了那些因为不自信而不敢开口的学生,让他们主动起来,自信起来。很多学生从level1上过她的课后便一直追随到level4。
  “能改变学生并被如此信任着,便是我教育中最大的幸福吧!”卫恩认为:“教学从严,交流从宽。语言课程的老师对自身的语音、语法都应该高要求高标准,但为了更好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和交流欲望,可以适当降低对标准的要求,从实用性出发,以交流为目的,多鼓励学生开口讲英文,在回到课堂上时带领学生去追赶标准。”
  “ELC的全英教学传统给了我很大的优势。本次大赛要求参赛老师全程使用英语,为此很多老师提前准备了手稿,且因为平时的教学现实和习惯难免会穿插几句汉语。而ELC的全英教学传统让我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都是坚持和同学们用英语交流,所以比赛中我充分体现出了这个优势。”
  文兵老师本科、硕士就读于山西大学,博士就读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卫恩老师本科则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国约克大学硕士毕业。来到以国际化、精细化为特色的汕大任教后,他们想对同学们说:“自信吧,汕大学子们!”
  两位老师希望同学们要对自己的英语能力感到自信,对汕大的英语教学充满信心。英语分级教学和考试、外教比例高、更注重口语能力提升、鼓励学生考雅思等等,不仅让汕大的英语老师有发挥特长的机会,也让同学们有了更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两位老师认为,作为学生,要热爱自己的专业,犹如和自己的专业谈一场恋爱。随着学业程度的加深,学习必然会出现枯燥的一面,而当你对专业知识有了浓厚的兴趣,就可以支撑自己战胜枯燥,产生更强的动力。
  但是,如果发现对本专业兴趣不浓,就应及早转专业,找到适合自己的“真爱”。而汕大有非常人性化的转专业制度,为及时找到自我兴趣的同学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文 17中文 杨志铧 图 曾建平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