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 - 《湖南农业大学报》
再读《边城》之你在渡船口
作者:外国语学院 陈雅淋
许久许久之前读过《边城》,那时就甚是喜爱风光如画的湘西,朴质善良的茶峒人民和清灵水性的翠翠。沈从文先生怀着对故乡缠绵的挚爱,描绘了牧歌情调、诗情画意的茶峒风光。“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这样一个遗世独立,不染世俗的胜地真让我心驰神往,我那时想,以后定要找一个这样无比美妙的地方安享余生。
如今走过高考,步入大学,再一次拿起《边城》,从头读起,同样的故事,心头却再一次颤动。这个文人墨客笔下如烟火般的凤凰古城,我多期待在现实生活中见她惊艳的回眸一笑。听说她现在美得摄人心魄,每每华灯初上,便有无数人为她停留;听说她现在热闹非凡,沱江两岸游客比比皆是,也许吊脚楼下的店铺掺杂了太多现代商业的文明,但依旧不能阻挡人们对古城的满腔热情。
《边城》原是沈先生为我们提供的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而现代很多人包括我都无比向往着先生笔下的这片世外桃源,我们渴望归栖,渴望安宁。“等一城烟雨,只为你;度一世情缘,只和你。”看过《边城》这本书的人都有一个湘西情结,渴望等到有钱有空时就像候鸟归家一样直奔凤凰古城。在楼房森林里待久了,就经常想着怎么远离喧嚣闹市,怎样结束枯燥的三点一线。然而当初我们背离故乡,一心只向往着繁华的大都市,把能在一线城市拥有一套房当做自己的奋斗目标时,却对这些同样安宁的土地毫无眷恋。
从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坐看平地起高楼,看从土砖茅草到钢筋混凝土,看从乡间小道到立交马路,看从无边稻田到规划行道树。一开始我们每天开着车上立交桥、进中心大厦的“标准城市人”的生活,后来又逐渐不喜欢这样机械的日子,于是也怀念起那些早已逝去的久远的味道、地方与人。去年到南京时看见秦淮河畔一家店子门前的幌子用毛笔写着“老南京味道”,这家店引得游人纷纷驻足;苏州“小桥流水人家”风情饭店和旅馆门庭若市,尤其受年轻人欢迎。我也经常在电视上看到有些乡村体验的节目受到热捧,明星们以及来自城市的嘉宾们砍柴做饭玩得不亦乐乎。然而,我想,当我也离开小小村庄来到大都市时,这些在我脑海里很美好很古老的记忆怕是要因“城市人”的关注而再度涌现了吧!有时间,我要回一趟家乡,那里“落英缤纷,黄发垂髫”,也有潺潺小溪。
心中圣地,随我摆渡,离岸东流,蓦然回首,你在渡船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