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盐城师范学院 - 盐城师范学院报

盐师, 我永远的精神家园

作者:许海峰    
2018-09-16     浏览(833)     (0)

本文讲述了作者对盐城师范学院的情感回忆,包括校园生活、文学创作和爱情。作者感谢母校给予的教育和引导,鼓励和推动,并表示将竭力散发光芒,让母校更加光辉灿烂。



  盐城师范学院是我的母校。每当回忆校园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以及青春的梦想、增长的知识、文学的起点、美好的爱情,总是心潮澎湃。那是我宝贵的人生经历,也是值得反复咀嚼的精神食粮。
  壹 忆恩师犹记当年娓娓道来讲 《雷雨》 的卢惠余老师,学术精深的孔建平老师,教育学生“做人要有英雄气”的沈凯雄老师,神采飞扬的陈飞老师,谆谆教导的姚公涛老师,诗情过人的陈义海老师,气质高雅的吴苏阳老师,诙谐幽默的徐彬老师,风度翩翩的赵友龙老师,指导毕业论文的王玉琴老师,对我的文学创作有巨大帮助的周维功老师、李荣庆老师,关心我学习和生活的刘俊老师、张祖洲老师、戴朝晖老师,班主任宋燕萍老师、李尧老师,网红伉俪、亲和力爆表的毛岫峰老师、何海芹老师,口才极好的罗东海老师,字好文好的黄海老师,对我研究儿童心理学颇有启发的张晓东老师,具有独特魅力、令人怀念的王强老师……有幸遇到那么多修为精深的老师,学到大量知识和做人的道理。盐城师院给予学生奋进的意识、坚韧的品格、勤学的习惯,便是从优秀的教师和浓厚的学术氛围里,点点滴滴建立起来的。
  贰 忆学业2001年9月20日,我踏入盐城师院的校门,得以收拾经历高考疲惫的身心,重新投入倦鸟归林般的自由。犹记当年我努力“专转本”,每天凌晨三四点钟起床,梦游一般洗漱之后,走到北园食堂,坐在一个角落里,看着工人师傅们忙碌地准备早饭,闻着面点的香气流着哈喇子埋头苦读,终于通过两轮考试,圆了大学本科梦。那种纯粹的学习状态,满腔热血地追求梦想的感觉,虽然辛苦而无比充实。
  盐师学术氛围浓厚,教育之风纯正。我们可好古,可玄思,可辩论,可独处,没有任何世俗干扰。我根据老师提供的书目,如饥似渴地读书,成为图书馆的常客。书籍是万古清泉,涤清了我身上的尘,洗净了我的灵魂,让我的精神更加丰盈。
  叁 忆创作盐师是我文学创作的起点,《盐城师范学院报》 是我文
学作品发表的第一个平台。院报编辑部周维功和李荣庆两位老师在写稿、新闻采编、报纸排版和编校方面,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
  当年,我的稿子经常出现在 《盐城师范学院报》,也慢慢出现在 《散文诗》、《盐城晚报》、《作文周刊》 等报纸刊物,文学梦想一步步照进现实。后来,我连任两届 《盐城师范学院报》 记者团团长,参与了同期学校很多重大活动的采编活动。我也担任了黄海潮文学社第二十任社长,跟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组织文学活动、编辑 《黄海潮报》 及文学期刊。记得组织的最大规模活动是联合了盐城六所中专院校的文学社团,开展了一次大型的文学交流会。我还曾参与创办涌岩社并担任社长,参与创办、编辑中文系系刊 《起点》,担任校刊 《师院青年》 总编、《黄海潮报》 主编、《大学生生活报》 编辑等,将文学爱好缓慢地朝事业的方向发展。
  如今,我的文字走向外面的世界,成为一本本书,出现在大众视野。近两年,我沉浸于儿童文学作品 《彩香笔记 》八卷本和几套绘本的创作,它们将先后面世。盐师给了我教育和引导,鼓励和推动,我得以徜徉在文学道路上,圆我始自童年又归还童年的作家梦。
  肆 忆爱情我在盐师收获了爱情。2002年,我与同学共同成立涌岩社。在新社员大会上,第一次遇到那个女孩。她站在南园五号楼101教室门口,长得清纯可爱,犹如百合静立清风,还像一道光照彻我以后的生活。我们共同听课学习,携手走过南园、北园、育才路、主楼、食堂、图书馆,走过校园的春夏秋冬。多么纯真美好的日子啊!往事并不如烟,那些经历过的美好,那些张扬的青春和美妙的爱情,转身便成永恒,在记忆中永远珍藏。
  盐城师范学院历史很长,未来很远,星空恒常在,江河万古流。“厚德、博学、求真、笃行”,盐师精神历久弥新。我想告诉学弟学妹们:无论时空多么激荡,大学永远是一片辽阔天空,你辉煌你闪亮,她为你骄傲;你平凡你暗淡,她为你敞开怀抱。万里长空鲲鹏起,展翅翱翔在云端。我们当以母校为荣,竭力散发光芒,让这片天空更加光辉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