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盐城师范学院 - 盐城师范学院报

时光?在沉淀中美好

作者:葛中儒    
2018-09-16     浏览(165)     (0)

本文作者回忆了他在母校盐城师范学院度过的大学时光,以及毕业后在乡村教育工作中不断努力和沉淀的经历。作者认为教育是美好的,只要不忘初心,不断沉淀,温润前行,就能感受到教育的诗和远方。


  岁月流逝,如诗如歌。转眼间,离开母校已有23个年头了。如同国际风云变幻莫测,20多年后,不曾想,我也会不时走进母校的讲堂,与象牙塔里有着同样梦想的学子们分享教育的故事。再次走近母校,“雕栏玉砌犹在,只是朱颜改”。母校经历60年的变迁已经变得更加茁壮而美丽,“盐城师范专科学校”早已更名为“盐城师范学院”,学校规模也日益壮大,拥有东、西两大校区,我们当年的政教系也扩编成了法政学院。
  遥想当年,开学报到第一天,独自一人怀揣录取通知书、带着家人的嘱托和简单的行李乘坐公共汽车前往学校的情景:一进入当时还不大的市区,沿途站台都能看到有指示前往盐城师范专科学校方向的温馨提示语,到了车站还有专门的校车和学哥学姐们在守候迎接新生的到来。后来才知道,这是学校每年迎接新生的惯例。那时,学校坐落于通榆校区,一进入校园,就被学校中心大路两旁一排排整齐、高大的梧桐树吸引住,树形优美,枝繁叶茂,不仅给炎炎烈日送来清凉,更像是对人们传达着一种厚重文化。正迟疑间,一位学哥迎上前来,“同学,你好!哪个系的?”,并很快领着我办好报名手续,由另一位学哥帮我提着行李一直送到宿舍里,还帮我套好被子。捏着四个角套被子的技巧就是打那儿学会的。第二年,我也拿起了接力棒,引路、帮新生套被子。我想,这应该就是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吧!
  开学约一个月,在一次晚自修课间休息时,外面的光线已很暗淡,突然有位老师在走廊那儿走到我跟前很亲切地说:“你是葛中儒吧?!”我正诧异,他又对着我身边同学说:“你叫×××”“你叫×××”,大家正愕然时,他说:“你们就是我一个一个录取来的,我看过你们的照片。我出差刚回来。”不久,我们知道了,他就是我们系的罗东海书记,听说他阅历丰富、记忆力特好,后来的课堂也着实见证了这一点。不仅如此,他的课堂还会搞一些花样,曾经有一节课他改上研讨课,提前布置的作业是谈谈对西方民主的看法,我主要就西方三权分立的利弊辩证做了分析,他在我作业上写了几个字“请在课堂上发言”,这让我那时激动不已。在后来的工作中,我常感慨,罗书记身上我至少学到了四点:多读书、为人亲和、记住学生的名字、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也许,这就是做优秀教师的魅力吧!当然,大学课堂更在于“大”,课堂上老师们旁征博引,题外话很多,让我们不时感悟着张德荣老师白发中透射出的哲学深邃,刘德林老师法学思想的缜密与思辩,吉培坤老师的逻辑与严谨,还有钱明老师的睿智和幽默,……一切的一切已定格在记忆深处。
  人们常说,听到的我会忘记,教我的只会记着,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在我的记忆深处,不曾忘记,盐城新四军纪念馆,那时还没有向社会免费开放,但对我们来说,却是免费的,因为该馆是我们政教专业学生实习基地,而我们也有幸成了其中的义务讲解员。我依然记得,我的任务是第六展厅,主要介绍新四军第六师的浙东纵队、苏浙军区的情况。在那儿,我接待过很多前来瞻仰英雄的人们,每当向他们讲解英雄事迹时,总是倍感神圣和自豪,这不仅锻炼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更熏陶了自己,留给了我难以磨灭的红色记忆。也不曾忘记,系主任王文华老师在运动场上对我万米长跑时的一声呐喊:“葛中儒,加油”,给我了无穷的动力。更不曾忘记,老班程宏如老师当年冒着酷暑,带领我们几位同学到农村龙冈变压器厂搞暑期实践调研的情景,在那儿,我第一次了解到企业成功经营之道----“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的战略。我常常想,我们的人生事业要成功又何尝不是这样?!
  诚然,找寻所有的记忆,最为值得记忆的还是当年母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这也是大学生活交给我最沉淀的使命:为经师,更要为人师。
  这一使命烙印在我的脑海中,多年来,我扎根农村,不忘初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回望自己从教以来担任过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做过学科备课组长、教研组长,到现在在学校部门工作,虽说忙碌,但对我来说却是一种充实和幸福。回想起独自一人夜晚淌过小溪、冬天踩着雪地、骑着破自行车穿过月光下阴森的墓地……情景依然历历在目。不过,换回学生脸上洋溢的微笑和感谢、祝福类的小纸条,疲惫也就荡然无存。实践表明,学生就是我的幸福源。尽管后来由于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学校布局的调整,乡村学校逐步撤并,工作环境也随之变迁,但关爱学生、热爱教育的情怀至今不变。多年来,尽管多次受到省市媒体的关注和部门嘉奖,但我清醒地认识到,荣誉只是一道美丽的彩虹,稍纵即逝,唯有视荣誉为人生新的起点和标杆,才有不断前行的创造力。
  教育的本真在于爱。在援藏支教工作中,我将这份爱带上雪域高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提升西藏孩子的学习能力,并成立“吉祥基金”,帮助贫困家庭学生,让他们切实感受教育的温暖。在那儿,有缘结识了许多好朋友,为加深汉藏友谊,建设平等和谐团结的民族关系做了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事。
  如果说教学是教师立足之本,那么,教研则是教学的升华。从教以来,一直牢记使命,勤勉思考,在各种报刊、杂志上记述着我对教科研工作的酷爱和执着。近年来,借助参与大市调研考试命题工作、开设讲座等机会,向更多身边的专家学习,感悟着他们身上敦厚的人格魅力和精深的专业素养。诚然,学习永远在路上。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至少有三重境界,一是教好书,育好人;二是写论文,搞教研;三是做课题,推项目。目前,第三阶段我还在摸索,相形于身边许多大师来说,有着很大差距,未来的路还很长。
  好风凭借力,扶我上青云。毕业后,母校依然不离不弃,大爱传情。感恩于高汝伟院长对我学习、生活的牵挂,乔晖、史成明博士对我课题申报、开展研究的悉心指导,还有陈玉祥教授对我了解关于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的指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与大师们在一起,聆听大师教诲,感悟大师思想,常有一种“弄潮”的冲动。
  美好是一种向往,需要在时光的沉淀中不断磨砺!美好是有灵魂的!当你将前行视为自己的神圣使命时,你就会发现这种美感就在你自己的心中流淌。“世界不曾亏欠任何人的努力,她总会以另一种方式补偿,相信只要一直努力下去,你所希望的生活终将来临。”乡村是朴素的,更是美丽的。生于斯,长于斯,情于斯。“无丝竹之乱耳”,静下心来,在这里做一名怀揣梦想的乡村教师也是幸福的。
  教育,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身为教育人,唯有不忘初心,不断沉淀,温润前行,相信,乡村教育的美好生活会越来越酱香、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