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徐璐
“跟谁住在一起?”“最近心情怎么样?”“父母和兄弟姐妹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二楼专家门诊的诊室里,陆林常常以这些问题开始他对每一位病人的问诊。“我们必须体会和关心病人的痛苦,虽然对每一位病人的问题大致是一个套路,但他们的回答是不一样的,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病人,每一个病人的病情都是独特的。”
做一名精神科医生
在陆林的门诊室,经常会碰到有睡眠障碍的患者。
“简单的失眠障碍,不用药物,用心理治疗。有这样的病人,一到床上就开始想事,就睡不着。那我们首先就要进行行为的矫正,到床上10分钟内没睡着,就要离开床。你不能在床上看书、看手机、看电视、打电话。同时,我们要求患者写睡眠日记,记录睡眠时间。睡眠认知行为治疗可以通过各种刺激控制,帮患者打破上床不睡的条件反射,取而代之,建立上床就能睡得着的条件反射。60%的患者,经过两个月、五个疗程的认知行为治疗,不用吃药就能治好失眠。”
据统计,全球睡眠障碍的发病率约为9%-15%,在我国,超过四分之一的人群存在睡眠问题。2014年3月19日,北大六院睡眠医学科成立,由睡眠医学科病房、睡眠障碍专业门诊及睡眠功能检查室三部分组成,收治各类睡眠障碍患者,病房提供多导睡眠监测、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呼吸机治疗等综合性诊疗服务。陆林是学科带头人。
如果说失眠是大多数人都能坦然面对的精神心理疾病,那么,提到精神分裂等疾病,很多人都感到恐惧,陆林介绍说,实际上80%以上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并不属于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只要通过积极的治疗,一般都可以恢复。其治疗也并不复杂,主要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等。针对病情比较严重的精神障碍患者,可以通过入院治疗、社区随访管理、社区康复、家庭康复等方式,使患者回归社会。
“精神科拯救的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人,而不是单纯某个疾病。简单举个例子,病人觉得鼻子不通气,医生就给病人做手术,病人觉得不适应更痛苦,甚至去找医生拼命。在我看来,手术之前应该评估一下这个病人的精神状态,看他是否适合做手术。他的痛苦是来自于鼻子,还是来自于精神。有一种病叫‘躯体化形式障碍’,病人总觉得自己浑身上下不舒服,做了各种检查,积累了一麻袋的病历,也看不出什么问题,最后才找到精神科大夫。不把病人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单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永远无法解决病人的痛苦。”
读书时,陆林受弗洛伊德等西方心理学、哲学著作影响,进而对精神卫生产生兴趣,毕业后,他决心做一名精神科医生。在他看来,精神科的医生不但要了解患者的疾病,更要了解患者的想法和人生经历。精神科的这些特质深深吸引了陆林,于是硕士、博士一路走来,陆林在精神卫生领域越钻越深,也愈发热爱。
钻之弥坚,爱之弥深
2014年,爱思唯尔(Elsevier)在其官网上发布了当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入选“高被引学者”名单,意味着该学者在其所研究领域具有世界级影响力,其科研成果为该领域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此次榜单中,陆林入选医学领域榜单前五。
陆林长期从事精神疾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和临床干预策略研究,主要集中在睡眠障碍、抑郁症、心身疾病、青少年心理问题和网络成瘾以及药物依赖等方面。近年来,陆林带领他的课题组,在病理性记忆干预、成瘾戒断和精神疾病治疗的候选新药和干预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陆林率先提出了改写病理性记忆的非药理学干预新方法。他们以动物和患者为研究对象,让动物先进行记忆唤起,1小时后再进行记忆消退,首次提出“条件性刺激唤起—消退”心理学模式,可有效抹除病理性成瘾记忆。这一范式在海洛因吸毒者身上同样有效,基于上述发现,陆林课题组继续对该范式进行改进和完善。这一重要发现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
由于在现实情况下,患者形成病理性记忆时有很多的环境组分,如灯光、音乐或者墙纸图案等;而现有的记忆唤起——消除范式,只是模拟某一种环境组分的暴露,消除与该环境组分相关记忆,而对其他线索相关的记忆则没有影响。因此,如何突破现有的条件性线索唤起——消退范式的局限性,发展更为有效的、一次性消除与成瘾记忆相关的多个环境线索成为陆林课题组需要攻克的下一个难题。陆林带领课题组继续深入探索,开发出“非条件性刺激唤起——消退”模式,这一全新的模式可更加彻底、有效地抹除与病理性记忆相关的所有环境组分,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此外,陆林首次发现成瘾者的自控能力随戒断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改善,但即使在长期戒断后,一旦遭遇应激事件或接触毒品相关环境,仍然会出现明显的冲动控制障碍,并因此发生复吸。该研究纠正了以往只注重药物治疗而忽视心理干预和环境影响的治疗理念,为国家政府部门制定成瘾人群的干预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他还发现了阿片类药物心理渴求的潜伏现象,即成瘾药物戒断后,环境线索诱发的心理渴求不但不会下降,反而逐渐增加。这一发现改变了成瘾的传统干预理念,表明单纯脱毒治疗不能解决成瘾的根本问题,消除心理渴求才是治疗的关键。
抑郁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但现有药物治疗起效慢,且对约1/3的患者无效,亟需开发新型治疗药物和干预方法;睡眠障碍发病率在我国超过30%,是导致多种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的重要诱因,约63%的老年抑郁症患者存在睡眠障碍。陆林开发了TFF3、7-CTKA等快速起效且安全性高的新型候选抗抑郁药物,获得授权专利并已逐步实施成果转化;建立了多学科交叉的睡眠医学中心,系统优化了睡眠相关疾病的诊疗手段,并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科技部973项目《睡眠脑功能及其机制研究》,创新性提出在人类睡眠期间治疗负性情绪反应的新方法。
陆林还作为学科带头人组建了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立了辐射全国的跨学科、跨地域的临床协同研究网络体系,是国家制定精神疾病防治战略目标和引领学科发展的关键平台;成立了美国Lieber-北京大学转化神经精神医学联合研究所,促进了我国精神疾病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创建了国内首个《睡眠医学》和《成瘾医学》课程,先后培养研究生50余名,建立了优秀的临床和科研团队,培养的部分优秀人才已走上医院领导、科室主任或教授的岗位,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博士生学术新人奖等。这些工作促进了我国精神病学和临床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建设。
建世界一流的专科医院
2013年7月,陆林出任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上任伊始,陆林表示:“将带领新一届领导班子,在六院已有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问题和挑战,借助北京大学和医学部的大平台,努力实现医院更好的发展。精神科解决的不仅是病人和家庭的问题,更是社会和谐的问题。”
“做院长,我认为应有三条最基本的原则——第一,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第二,应尽责尽力;第三,应与国际接轨。”陆林这样说。多年来,北大六院蝉联全国精神医学专科医院声誉排行榜榜首。北京大学精神病学/心理学已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前1%,成为国际高水平学科之一。“第一,要能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第二,要更多地参与国家行业标准、政策措施的制定;第三,是要将世界先进的技术、理念、方法,在中国普及传播。”陆林如此规划医院的整体目标。“大目标确立了,日常工作就要围绕这个目标去做。”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拥有卫生部惟一的精神卫生学重点实验室,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为教育部批准的国家重点学科。2014年10月,北大六院被科技部、国家卫生计生委、总后卫生部认定为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由陆林牵头,联合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药物依赖研究所等单位组建的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拥有涵盖精神疾病病因机制、临床诊治、社区干预及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团队。已建立了多种精神疾病临床研究平台以及分布全国的临床研究协作网络,能够保障临床研究所需的信息及病例来源;现有的临床研究方法学平台将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提供方法学支持和标准化操作技术规范,可确保临床研究的顶层设计与高质量实施。
“我们尽力地做好我们的工作,发挥国家精神卫生中心的作用。但是国家这么大,社会上有精神心理问题的人也很多,还是需要国家进一步加大投入,更需要社会对精神卫生问题提高关注。”陆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