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词云: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于我而言,读书,不为粟,不寻金,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有独钟。我享受,甚至痴迷于一间房,一个人,一本书的那份时光清浅,岁月嫣然。从3岁到20岁,一面阅读,一面成长,这期间,改变的不仅仅是身体的高度,更是精神上的宽度。
忆儿时阅读,最难忘的便是时常粘在爷爷身旁的那些年。爷爷是一名老兵,“红色记忆”是他的灵魂,“红色精神”是他的信仰。一本《毛泽东诗集》伴随着我整个童年。的确,那时的我,大字不识几个,却对毛泽东的诗词朗朗上口;一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我心里存放了将近20年,莫非最初我已经参透了其中的含义?每当有人问我“你为什么爱读书”时,我总能淡定自若地脱口而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虽不明白当时的大人们为什么总是满意地冲我点头,但我享受这种被称赞的感觉。
年岁渐长,身高见长,见识多了,思想广了。如今再回想当初那段童真岁月,总是忍不住自嘲一番。小学,初中,高中,书籍从未缺席,多年的读书习惯,使大学的图书馆成为我的课后根据地,在这里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惜时如金,身旁备研的学长学姐们更是俯首书案,双眉紧蹙,奋笔疾书,可能每个人心中都有个未完成的梦吧。
提及梦想,我的某处神经总会隐隐作痛,这条路我摔得太重,伤得太深,可我清楚,还没到终点,我没资格让自己倒下。在失意的日子里,我把自己埋在书堆里,或是触景伤情,沉浸在翠翠的痴情中黯然伤神,为东坡的“不思量、自难忘。”浸湿眼眶;或是醍醐灌顶,常常会因曾国藩的一句家训而肃然起敬,不断地向孔乙己投去惋惜而又无奈的目光;或是异想天开,神游到梭罗生活的大自然,不断地重复着“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有时也会目不转睛地盯着书桌的一角,大开的脑洞,不断地自动填充着我与福尔摩斯在伦敦贝克街的一次邂逅。偶尔也会陷入凡尔纳建下的科幻迷都,又及时地被莫言拉回现实。
来到大学,这里给予我更多自主分配的时间,读自己想读的书,学自己想学的知识,看似随心所欲,却也井然有序。课堂上我会倾心于我的专业知识,课后的闲暇时光,我尝试着重读曾经看过的书,真正体会到什么是“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领悟到所谓的“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一缕情思,寄与千古皓月。重温《宋词》,或清秀俊雅,或恢宏壮志,平仄相对,首尾相应。借托千古皓月,穿越千年,与清照在月下“争渡!争渡!”同辛弃疾“却道天凉好个秋。”陪东坡看“大江东去浪淘尽。”听岳飞道“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脱离了高考所带来的压力,以不同的心态来重读宋词,清新脱俗又不矫揉造作,掷地有声又不虚张声势,虽不是字字珠玑,却也绝对句句情深。
一纸汉字,袒露真言肺腑。重读《离骚》,“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屈心而抑制兮,忍尤而攘诟。”从晦涩拗口的字里行间,寄托的是屈夫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伏清白以死”的那种爱国爱民的真性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求学探知的路上,我们何尝不需要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呢?
犹记儿时常常挂在嘴边的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十二岁的周恩来因伯父的一句“中华不振”,小小年纪胸怀鸿鹄之志,以国家的振兴为己任,身体力行,为祖国鞠躬尽瘁。二十岁的我,更应该不忘初心,脚踏实地,砥砺奋进,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中国梦的实现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