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燕山大学 - 《燕山大学报》

支教路上的青春滋味

作者:特约评论员 郭清    
2018-07-06    

文章讲述了大学生支教的多种滋味,包括酸辣苦甜等,但也提到青春的奋斗是甜蜜的。同时,也提到青年一代对国家发展和强盛的责任和担当。






  大学生支教,是种什么滋味?也许是酸的,初为人师,在孩子们渴求的眼神凝视下,难免有些青涩和忐忑;也许是辣的,可能会遇到五花八门的提问、触到自己知识的短板;也许是苦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学习、生活中的所有困难都要提前想、学会扛;也许.......但终究是甜的,因为只有走过支教的路,才能对育人事业那百味杂陈后的震撼和惊喜有更深刻的理解,才对新时代青年的“使命”和“情怀”有更强烈的共鸣。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十九大报告结语于青春,寄情为青年。将青年与新时代交集,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需要每个青年立成稳稳的支点。新时代,许多优秀的青年行走在支教路上,传授知识、传递责任、传承信仰,传播民族复兴使命的力量,让奋斗的青春有滋有味。
  2000年,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保定学院15名毕业生到新疆且末扎根支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勉励他们,支教的梦想在越来越多青年学子心中生根发芽。在这里,支教的滋味是成长。
  在燕山大学,也有一支远行的支教队伍——研究生支教团。他们本科毕业时,三人中有人专业排名第一、有人收到心仪单位的橄榄枝、还有人获评学校年度人物。他们共同的选择,却是在当时支教地都尚未确定的情况下,毅然放弃推免外校研究生的机会、拒绝其他用人单位的邀请、说服隐隐担心的家人和朋友,坚持去支教的初心。“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一句承诺,一份坚守。在祖国西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柴达木路小学的校园里,燕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旗帜是孩子们心中一道亮丽的蓝。数学语文课堂、百科知识课堂、文艺体育活动、禁毒志愿活动……都有这些优秀燕大青年的身影。因事迹突出,今年3月,第一届研究生支教团集体获评第十二届“感动你我·温暖燕大”雷锋人物。
  我们常常问,燕大精神是什么?学子的行动是最好的答案。地处偏远、高原海拔、民族差异、工作压力......这些可预见的困难,没能阻止更多的同学加入研支团的脚步。经过选拔、培训、实
习等为期近一年的历练,我校第二届研支团的三名同学即将于今天8月启程德令哈,接力支教。在这里,支教的滋味是担当。
  自2005年至今,我校共有93位同学主动奔赴新疆、西藏、甘肃、四川等西部艰苦地区从事支教等志愿服务。他们骨子里带着燕大人的品格和操守,扎根基层一线,勤勉奋斗,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其中,2015届毕业生仲旭善,在志愿服务西藏工作一年期满后,又主动续约一年,并于2017年留藏工作。2018年1月初,仲旭善在西藏日喀则外出办事途中,遇山体滑坡,不幸离世,生命定格在了24岁。在这里,支教的滋味是奉献。
“日日行不怕万里”。多年来,以支教为主要组成的志愿服务活动,成为了学校育人工程的重要部分。我校赴海港区滨河路小学支教、十四中支教、“四点钟课堂”等持续多年的志愿支教活动已成为品牌。为了上好一堂支教课,“准老师们”常在一起研究选题、准备教具、讨论教案,甚至会为试讲中不如意的小细节反复争执。这些“任性”的思考,久久浸润着同学们的支教情感;这些“零星”的锻炼,是他们今后走上正式支教之路的铺垫。
“一次支教行,一生支教情”,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发展的是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变革的是科学技术的学习方式。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始终不变的是大学生支教人对祖国未来的无限憧憬,对投身支教事业的无比自信。那是奋斗的青春滋味,最甜最美最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