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青岛农业大学 - 《青岛农业大学报》

不懈努力铺就考博成功路

作者:田保玲 于雅男 李新新 张玉静 卢玲玲    
2018-06-22     浏览(183)     (0)



简单的服饰, 朴素的面庞, 初见他们, 一阵理工男的气息扑面而来,这就是化学与药学院东苑19号楼107宿舍的学霸研究生带给人们的第一感觉, 但这文文弱弱的身躯背后却有一颗颗强大的心, 强到足以用三年的时间共发表23篇文章。其中一区一作5篇,二区一作11篇, 影响因子总计达88. 013, 单篇影响因子最高9. 125,每个人影响因子总和均接近或大于10。

李春, 宿舍的科研带头人, 成功申请到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 (资助金额55万人民币) , 成为国家公派留学人员, 将被派往世界排名107的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许洪玮, 被世界排名156的韩国汉阳大学录取为博士; 张原原, 被韩国釜庆国立大学录取为博士; 曲少奇, 被中国农业大学录取为博士; 朱帅与王传锋共同被华东师范大学录取为科研助理 (一年后直接跟随导师攻读博士) 。 此时谈笑风生的他们, 背后所有的辛勤付出都是那么珍贵。

独守信念,一腔热爱赴征程

一路走来, 他们经历了很多, 走得越深, 就越不能割舍对化学的热爱。 “最开始读研究生的时候我们六个就对自己接下来的路有了规划,我们都想进入大学当教授, 继续做自己喜欢的科学研究。” 李春回忆道。

而随着时间推移, 他们渐渐发现, 这条路和他们自己想的不太一样, 除了要忍受实验室每天的枯燥生活之外, 更要随时准备面对一次次的失败, 他们互相鼓励, 互相扶持, 怀揣信念走过三年。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凌晨的夜晚对于他们是如此的熟悉, 每天宿舍实验室两点一线的生活成为了他们的一切。 除了他们自身对化学的一腔热血引领着他们前进之外, 导师也给每个人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无论是在思想上指引他们的方向, 还是在研究方面培养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对于他们都是一笔笔财富的积累。

朱帅说道: “每个科研人员都会有一种对于国家的情怀, 不仅体现在对化学的热爱, 而且是对科研梦想的不抛弃不放弃, 最终研究出对社会有帮助的东西。 ” 他们就是这样凭着脑中的一股信念、 那份不能磨灭的热情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上向前拓展, 为了学科的蒸蒸日上而努力奋斗着。

勤奋坚持,万般努力终不负

“我们承认我们并不是很聪明, 但是我们勤奋。” 朱帅打趣地说道。表面上的风轻云淡, 但真正的经历却是刻骨铭心。

他们笑着说在过去的三年里, 几乎每天实验甚至直到凌晨一点,一天能有七八个小时睡眠时间便非常满足, 宿舍里问的最多的问题是 “今天是周几” , 一年中大约只有一个月的时间留给自己。他们似乎已经把做实验当做生命的一部分, 每天清晨睁开眼的第一件事是实验进程, 晚上睡觉前的最后一刻想到的也是化学实验。

成功之路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李春回忆说: “实验室中,99豫的实验都会失败, 我们要忍受实验失败带来的挫败感, 并把这些消极情绪化为解决问题的动力, 这三年来, 我们的忍耐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实验室的生活, 已然成为了他们的一种习惯, 习惯奔赴实验室路上清晨的微光, 习惯实验室里充斥的药品的味道, 习惯实验室玻璃仪器碰撞发出的清脆声响。决定考博之后, 他们付出的, 更是比别人多百倍甚至千倍的努力, 他们身上的光辉, 是重复了无数次的失败一点点闪耀起来的。

他们取得的成绩, 在他人看来是幸运的, 而只有他们知道, 那是挥洒汗水、 日夜耕作后结出的甘甜回报。 努力总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带着努力的能量和勇气继续前行, 终究会收获不一样的自己。 八年的努力蜕变, 对化学的热情,兄弟间的扶持……这些终会一直陪伴着他们,成为时光带不走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