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临沂大学 - 《临沂大学报》

沂蒙草编:棕叶“舞”在指尖

作者:王秀庭    
2018-06-03     浏览(416)     (0)
草编是我国民间广泛流行的一种手工艺,是利用各地所产的草,就地取材,编成各种生活用品,如提篮、果盒、杯套、盆垫、帽子、拖鞋、枕席和各种小动物等。有的利用事先染有各种彩色的草,编织各种图案,有的则编好后加印装饰纹样。其原料生长地域广泛,而且易得易作,故草编工艺在中国民间十分普及。2008年草编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沂蒙草编的代表,平邑县仲村镇原宪屯村的李氏草编2016年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昕为该非遗项目的第五代传承人。
1.工艺溯源
草编工艺历史悠久。据考证,目前可见的中国最早的草编遗物是河姆渡人制作的,距今已有7000年之久。另据《礼记》载,周代已有以莞(蒲草)编制的莞席了,而且当时已有专业的“草工”,“作萑苇之器”。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有用萱麻和蒲草编制的斗笠。秦汉时期,草编已在民间广泛使用,品种有草鞋、草席、草扇、草帘及僧侣信徒打坐的蒲团等。汉代至盛唐,草编亦较发达。除了蒲草编制蒲衣、蒲鞋外,还有蒲草编制的蒲帆。
草编原料多用野生的黄草、苏草、席草、金丝草、蒲草、龙须草、马蔺草、蒯草、荐草、竹壳、箬壳等,也有用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稻草为原料的。适于草编的用草,草茎光滑,节少,质细而柔韧,有较强的拉力和耐折性;采割来的草料先要挑选,梳理整齐,进行初加工后,方可编制。
沂蒙地区的郯城县是榔琊草编织品的著名产地。琅琊草,也称黄草,因其主要产区郯城县为秦时的琅琊郡,因称“琅琊草”。琅琊草叶片细长柔软而富弹性,极宜编织,当地人世代用以编织草鞋。1913年,当地的杨锡堂等人根据民间编织的方法创造出以苘为经,以榔琊草为纬的编织草帽工艺,遂使琅琊草编织的草帽名扬天下。
平邑县的李氏草编是纯手工编制工艺品,是利用棕丝制成的工艺品,为中国编制工艺的主要品类之一,是我国艺术的一枝奇葩,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被文化部誉为“中国民间一绝”,草编作品种类繁多,任意造型,动物,昆虫种形各异,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情趣极浓,集艺术性、观赏性、收藏性于一体。
草编这一富有深厚的历史和民间传统的工艺品,在富有创造性的沂蒙人手里,必将成为富有时代风采的现代民间手工艺品并不断发扬传承。
2.工艺特色
沂蒙平邑李氏草编采用老棕叶和棕叶芯为原料,经过加工蒸煮晾晒后制成动物及棕书。
其方法为先将采来的棕叶按纹路折叠,扎紧后放入开水锅里煮, 煮至由青转黄成熟为止。然后晾晒夜露,完全干透、变白,这样,制作后不变形,可存放几十余年。
这种编法往往采用 撕、拉、缠、绕、打扣的方法来构成形象,主要题材有蚂蚱、大虾、蜈蚣、龟、蛇、金鱼、鹤、孔雀、十二生肖、棕书等。
棕书是传承人李昕2016年创作的作品,就是用棕叶编制而成的书法象形字,取名为棕书。编好后用附加物作些小点缀,如用鸳鸯豆(红豆)做眼睛,称为"点睛"。 蛇眼用豆肉,蜻蜓用豆壳,虾则用整个豆粒,小动物的身子和脚爪用细铁丝作骨架。
3.传承之路
1980年,李昕出生在平邑县仲村镇原宪屯村的草编工艺世家。李家世代做草编,高祖父李万松于清道光年间,师从于民间艺人,掌握了草编技艺,编制的各种工艺品深受民间喜爱,后技艺传于曾祖父李瑞宝,再传于祖父李兆存,及父亲李现俊,直至李昕,已传承了五代。
据李昕介绍,他小的时候,家乡河边长满蒲草,一些乡亲农闲时,喜爱用这些草编织蓑衣、草鞋等,逢年过节时,小孩子就缠着大人编一些玩具。李昕的爷爷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劳动之余,就爱摆弄茅草和苇叶,编许多种小动物,其中最传神的还是蚂蚱。
李昕7岁那年,跟着爷爷去集市玩,当时正好是柿子上市的季节,满大街通红的柿子馋得他口水都快流出来了。当时家里穷,爷爷不舍得花钱买,于是就试着用随身带的一只自己编的草蚂蚱和卖柿子的作交换,没想到人家竟然同意了。李昕吃着爷爷用草蚂蚱换来的柿子,别提有多开心了。
从那之后,李昕就对草编特别感兴趣。从此以后,他就开始跟着爷爷学习草编。就这样,在爷爷手把手地教授下,李昕对草编的兴趣越来越浓。渐渐地,随着技艺越来越高,爷爷也无法指导了,李昕就开始自己琢磨,草编作品越来越多,名气也越来越大。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李昕的草编技艺得到了充分展示。至今他凭着这门手艺已经跑遍了大半个中国。
2012年,他成立了沂蒙“平邑李氏草编”工作室。他的草编作品多次在各种展会上获奖。2016年8月,他参加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等34个部门承办第六届山东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交易会,其草编作品《十二生肖》荣获金奖;2016年9月,参加文化部和山东省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作品荣获优秀展演奖;2016年5月,参加第八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他的草编作品《九龙戏珠》荣获山东工艺美术创意金奖;2017年5月,参加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聊城市委宣传部主办的2017山东省民间艺术博览会,他的草编作品《棕书》荣获铜奖;2017年4月在第五届潍坊工艺美术节暨国际风筝博览会中,他的草编再次荣获金奖。
4.探究:草编的文化继承与发展
草编工艺作为我国原始社会最先出现的一种手工编织技艺,所代表的不仅仅是草编工艺技术本身,更多的是对社会发展进程的一种折射,作为一个原载体,与一切皆有可能的事物发生碰撞,农耕文化便是其一。
草编的农耕文化主要有以下体现:
草编是选用自然界的植物的根和茎作为编织材料进行手工编织的技法。草编工艺与现代化的机器化生产不同,所采用的是纯手工制作,所选材料也是取之自然,用之于民,其种类丰富,方便取用,整个生产过程都是可逆的,是环保的。常见的主要编织材料有茅草、麦杆、柳条、棕叶等,此外还有一些野草也是草编的主要材料,例如龙须草、芦苇、棕榈叶、蒲草、乌拉草等。草编工艺不论从材料上还是工艺技法上都充分体现了“取之自然,用之于民”的特点,颇具自然人文气息。
农耕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在满足人们需要的基础上进行的,而草编工艺的出现与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它是在民众的智慧下,通过不断实践而得以传播。它的存在让人们感受到了舒适与美观,所以人们对美的追求,使草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农耕文化发展的规律性,使其在大自然的庇护下得以发展壮大。草编技艺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实用和审美创造活动,其特点是以熟练的、专门化的技巧,通过对草的加工,形成一系列的日常生产和生活用品及民间工艺品。因此,草编技艺是人们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的重要手段。
草编工艺经历着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使其工艺技法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一般其传承多为家族性的世代传承,就像李昕传承了祖上的手艺一样,使草编工艺得到重视,从而避免这个璀璨工艺文化的流失。
当前,我国推行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支持民间传统手工业的发展。草编工艺作为我国的一个蕴涵悠久文化底蕴的手工编织技法,它传承和发展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宣扬和发展。草编工艺的编织技法,图案,所选的材料及使用,都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巩固,将对我国的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当今社会,一成不变终是会遭到历史的淘汰。草编工艺只有在不断创新的前提下,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