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大学 - 《临沂大学报》
培养优秀现代传媒人才 展示当代传媒人新风采
——记传媒学院新传媒教师团队
作者:许云超 王笑颜
5月24日下午,我们来到坐落在心形湖旁的传媒学院,走进它,领略传媒学院“新传媒教师团队”的独特风采。该教师团队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与教育方针,始终以培养现代优秀传媒人为团队的奋斗目标,团结一致、协作互助、努力奋进、共同进步,形成了良好的“传媒风格”,通过孜孜不倦的努力,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优异的成绩,2017年荣获临沂大学“校级黄大年式教师式团队”称号。
一、老带新、传帮带,凝心聚力打造过硬师资队伍
“新传媒教师团队”由12名成员组成,其中,有3位教授、7位副教授、1位讲师,其中有4位博士,5位硕士,研究方向分别为播音与主持艺术、新闻传播学、广告学、数字媒体艺术、文化传播等专业方向,学缘结构合理;目前团队成员50岁以上的有4人,其他都是三四十岁的年轻人,年龄结构合理。自组建以来,团队不仅从人员构成上加强建设,更重视团队成员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培养,进一步促进了传媒学院新传媒学科建设和发展。团队负责人杨中举教授真诚付出、乐于助人,对每一个成员的学术论文、专著、课题申请书悉心修改论证,帮助其进步。团队成员在专业背景与研究专长各不相同的情况下,凝聚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学术交叉点,相互激活和激发,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实现团队分工协作的目标,最终走向学术自觉,形成了一个富有战斗力的集体。
团队通过成立教学、科研项目组,实行“课程负责人、科研负责人” 制度,充分发挥以老带新的传帮带作用,有力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发展。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团队取得的成果显著。团队成员承担的本(专)生科课程门数多达61项,团队中教授承担的平均课时量达910课时,团队中副教授承担本(专)科生课平均程课时量达3628课时,团队成员中担任班主任、辅导员有1人,团队成员指导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数达388篇,团队成员指导学生科研立项、创新创业项目数量达34项,团队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转化的数量(含科研成果编写教材、数学案例)达22个。党的十八大以来团队共获得45项校级以上(含校级)表彰奖励,其中国家级奖项有12个,省级奖项有12个。团队重要教学项目立项达20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充分体现传媒学院的独特风尚。团队成绩的取得正是源于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督促,共同提高,正如学院戴俊潭院长说的那样:“教育就是一片树叶推动一片树叶,最后所有的树叶形成风吹过来时那哗哗的奏鸣曲。”
二、师德高、师风正,为教育教学筑起坚实的思想堡垒
团队组建以后,戴院长和团队负责人杨中举教授带领大家通过观看相关影视作品,认真学习黄大年的人格魅力和师者风范,让大家重新认识到,作为高校教师,不仅学问要做好,更要身体体育能力好,各方面素养也要好,生活要阳光乐观,家庭幸福美满。通过学习,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作为教师自身首先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以积极乐观向上的工作生活心态投入到教书育人中去。王维义老师曾因劳累过度住进医院,为了不耽误给学生们上课,他强忍病痛,拖着病弱的身躯,一直等到学生期末考试了才去省立医院进行了胃切除三分之二的手术。在身体康复后,王老师仍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开展工作,不仅取得了优异成绩,心情也更加舒畅,生活更加幸福,身体也更加康健,在校级运动会长跑竞赛项目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今年还出版了两部编著成果。王老师以积极的工作状态和心态,为老师、同学们树立了榜样,2017年被评为师德标兵,还被推荐为山东省优秀模范教师人选。
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在王老师精神的感召下,团队成员深入践行教师职业道德,严格养成高校教师职业素养;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思想上积极进步,75%以上成员为中共党员。所有成员以实际行动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分别获得过校级或院级优秀教师或优秀工作者的称号,多人获得学校十大教学名师、师德标兵称号。
三、教学好、方法灵,为人才培养与知识传播插上有力的翅膀
团队成员积极学习国内外优秀的教育教学方法,吸纳新的教育理念与思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法,微课、互联网、微传播等多种平台,进行研究课堂教学大改革,把答疑式、探究式、翻转式、实践式、项目式、创业式等具体方法有机融合,取得了显著成绩,有多人次、多批次获得校级教学立项、省级教学立项,指导学生获得了各类创业项目34项,技能大赛奖将近200项,获奖的档次和层次越来越高。
杨中举教授不仅注重学术研究也注重教学研究,追求让每一堂课都生动有趣、深入浅出,在课堂上除了讲述理论知识之外,还注重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学习充满动力地去学习未知的知识;他还会和学生一起分享他教学生涯中的点点滴滴,指导学生在人生的路上走得更远。从美国留学归来的薛亚青博士不仅为团队带来了大量珍贵的教学资料,也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路;王维义老师始终以高标准、高要求、高境界严格要求自己,尽心尽责教书育人,入选“山东省首批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库”;姚玉杰老师入选“山东省专业学科指导老师库”。 传媒学院数媒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在考取湖北工业大学研究生时,因唯一能做出“手机APP界面设计”而被录取,这与姜自立老师的辛勤指导密不可分,他曾经指导学生做过为期一周的相关“手机APP界面设计”实训。
四、科研强、项目多,为创新创造性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强大支撑
团队科研立项层次全,市厅级、省部级、国家级都有收获。立项数量逐年增多,近两年,市厅级立项翻倍,省部级项目不断突破新高。从2013年至今,学院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直名列学校前列,特别是2017年,获得5项省部级立项,立项质量也大大提高。从研究内容上看,瞄准了传媒专业的前沿,符合国家战略需要;从学术反哺教学上看,许多成果都成为教学的案例,成为教学参考,形成教材与传播理论实证;从科研的社会效益上看,也为不同行业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与个案参照。
科研成果的取得得益于成员在团队中暗自加劲,发扬“拼命三郎”的精神,以高度的责任心一年又一年不厌其烦地打磨;得益于团队发扬团结协作精神,集智攻关;得益于团队坚持每周“八路半”论坛,为科研实现突破提供思想交流的平台;得益于近年来不断加大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和学术进修的力度。薛亚青老师是一名留学美国的博士,曾获省级社科三等奖,正在研究新课题“社会性别与媒介研究”。 韩国留学博士王美艺,正在研究“无人机”领域,并取得可喜的成绩。陈珊老师到“时光坐标”进行2个月的培训,并获得省部级科研立项。杨中举老师认真细致帮学生修改好作业,并自费帮他们出版研究成果。团队还利用学院学术科研和教学研究经费打造“新闻传播教学与研究书系”,目前已出版8本,以大传媒的大视野,将学术研究的前沿成果和教学研究的实践成果系统展示。
五、走出去、请进来,社会服务能力大大提高
团队大部分成员,已经走出校园,运用专业知识,带领学生服务各行业,在企事业文化建设、品牌传播、影像传播、广告设计、产品设计、新媒体传播、微传播服务等各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特别是结合创新创业学院建设,积极对接传媒业界、企业界,横向合作项目不断增多。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项目式参与,得到了成长,同时帮助了各行业发展。另外,该团队成员还把校外的实践专家、企业家、实业家请到了课堂,分享社会实践经验,为校地、校企互动做好搭桥人、服务员。
团队成员视学生的成功为最大的荣誉,在成就学生的过程中也成就了自我,积极培养学生走向社会创新创业,建设创新创业示范课程15门次,训练项目10个。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们积极与行业对接,与社会对接,与企业多沟通多交流,打通服务社会的“最后一公里”。
学院连续两年举行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作品质量越来越高,有些工艺品还得到了相关企业的亲睐,有力推动了产学研一体化。在指导老师王美艺老师看来,毕业设计可以成为与企业共同孵化产品级项目的平台,通过与企业项目联合,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毕业设计的孵化潜力和产业延伸价值。其中,与康谷集团合作的三维建模设计历时半年,师生进行了三次实地考察,最终制作出精美的沙盘模型,实现了将创新价值转化为商业价值。在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下,有的学生还创办了自己的企业或工作室,并取得不错的成绩。一位学生研究“信息物流链”项目,与企业成功实现对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广告系毕业生刘兵克在广告设计领域成绩卓著,曾作为主嘉宾登上中央电视台《我有传家宝》节目,受邀在湖南大学等知名高校讲课,在清华大学出版书籍14次印刷……学生们的成长成功离不开老师们的辛勤栽培,离不开传媒学院与行业对接、与社会对接的先进社会服务理念。
未来,传媒学院新传媒教师团队将继续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一体化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现代传媒人才;将继续加强团队建设,吸收优秀中青年教师,让他们有获得感和荣誉感,让付出得到回报,发挥“马太效应”,实现团队发展再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