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交大报》

感恩·责任·激情·梦想

谁弄丢了你的梦想?

□刘晔萍

2009-12-07     浏览(248)     (1)

文章描述了学生们在基础教育阶段拥有梦想,但随着压力和考试的影响,梦想逐渐消失,导致创造力丧失和人生方向缺失。作者呼吁学生们找回自己的梦想。


  今天在听一个稚嫩的小学生谈未来的梦想,“我要当一个企业家,管理很大的一个公司,大概有四、五百人,专门做体育运动的生意,”我为这么小的孩子却有着大大的梦想而感动,就像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带给我的感动一样,人生会因梦想而精彩。然而环顾周围,耳边已久未闻学生在谈梦想,却听一些大学生在不断地告诉我:“童年曾有梦想,现在只想找一份好工作。”他们儿时的梦想在十几年的读书生涯中逐渐被丢失,是谁弄丢的?
  当然是教育。
  回顾基础教育十二年,小学生是最会做梦,最有理想的一代。到了初中,面临中考的压力,许多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的分数教育中慢慢学会不再做梦,考一个好的高中成了几乎所有中国初中学生的理想。进入高中,高考的压力让学生们踏入了只有书本的世界,老师和家长天天在耳边叮嘱———好好学习、考进大学,最好是名牌大学,于是考上大学成了许多高中生的理想和目标。好不容易考入大学,面对未来的就业压力,许多大学生将眼光盯在了考研、读博上,似乎这样才能让自己能在职场上拥有竞争力。童年的梦想就这样被一次又一次的考试冲刷得无影无踪,尽管还未踏上社会,一些大学生却已成为非常现实的人:只求工作,不谈理想,无需梦想。
  于是梦想失去的同时也失去创造力,人生的航船也缺失了方向,未来在社会海洋中的随波逐流则成了必然。
  曾有来访的学生这样说:初中以后基本就没有人和我谈梦想了,有的只是考上重点高中的指导和说教,高中后变得更简单了———考进大学就是目标。很多老师这样教育我:现在好好努力,多一点辛苦,只要考进大学就好了,那时可以轻松了。所以考进大学,我感觉人生目标已经实现,可以轻松渡过,蓦然回首却发现已经挂了许多科,为何会是这样啊?
  还有学生的倾诉:从小就被家长和老师逼着读书,所有和读书无关的事情一概不能做,除了学习以外什么都不会,感觉非常无聊。没有朋友、不会交流,只有好的考试成绩能让自己感觉好一点,如此十几年下来已经不知道快乐的滋味了。心中除了郁闷还是郁闷,其中的痛苦只有自己知道。
  更有学生哭道:老师,我有自己的喜欢,可是家长和老师都说那样是不会有出息的,还是要学一个未来能找到好工作的专业,这样才有保障。我被迫进了一个没有感觉的专业,学得无比痛苦,而且更痛苦的是知道未来我一定不想去从事该职业,却要浪费这么好的光阴,我无力反抗只能听天由命了。
  每次我听到这里都会心疼,为这些学生们被丢弃的梦想而难过。
  我更心疼的是他们该如何渡过那没有梦想的未来?
  人最大的特点在于有梦想,所以有创造,大学教育的精髓也在于此。大学本不该是职业介绍所,我们上大学是为着梦想而来。
  亲爱的学子朋友们,你的梦想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