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国瑞,字伯祥。金元间泰安州(今山东泰安)人。祖父精于医,曾做过金代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医学教官。
申国瑞明敏刚毅,敦尚诗书,又继承家学,精通医理,至老研究不倦。至元年间(1264~1294)曾两度任泰安州医学教官,为众医所推服。赵孟頫为之画像,题攒云:“卢扁已逝无良医,苍生有疾医者谁。申君挺生泰山陲,力学至老不少衰。著书立言补阙遗,察脉疗病穷毫厘。要与人世扶灾危,此意自足追黄岐。惜哉不见用于时,空睹画像令我悲。活人有后不我欺,我作此语君应知。”从诗中看,申国瑞一生怀才,却未被予以重用。子申必端、申必谊、申必偕,均继承家学。
申国瑞一生致力于学,著有《名医录》,传抄于时,今未见。
匡铎,字淑教,别号松野,明代山东胶州人,生卒年不详。祖籍南直隶海州(今江苏省东海县),因其祖父匡德,德官胶州正千户,遂定居胶州。
匡铎为嘉靖四十四年(1565)三甲第一百二十三名进士,先后出任北直隶今河北省涞水县、山西洪洞县、河南新郑县知县。匡铎为官清正,关心民众疾苦,据实情奏请减免徭役和税银,得到百姓的拥护。后来升职为监察御史,继而又调任兵科给事中。匡铎为人耿直,恪尽职守,对贪赃枉法的行径很是憎恨,曾上疏弹劾污吏礼部尚书史廷仪,威信进一步提高。但因反对宦官冯保与宰相张居正联手驱逐大学士高拱一事,引起朝廷不满,外放北直隶大名府(今北京大名县)知府。当时,境内的漳、卫两河常发水灾。他调集民工在府城北三里处筑起20余里长堤,以防水患。世人称该堤为“匡公堤”。不久,匡铎再次遭贬为夷陵州(今湖北宜昌市)知州,后又调任河南南阳府同知。晚年,升任刑部郎中,继任陕西宁夏道按察使司佥事,后因病辞官回乡。
匡铎留心医药,闲暇之余辑《痘疹方》一卷。万历二年(1574),大名府推官王敬民为该书作序,刊于世。此书国内未见,日本尚存,现已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影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