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农大校报》

深化产学研合作 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下篇)

何志勇

2009-12-10     浏览(218)     (0)

北京农业大学实施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七大行动”,包括科技兴村富民行动、教授进村入户行动、农村信息网盟服务行动、研究生“红色1+1”行动、大学生村官行动、新农村建设政策创新行动和农村能人培训行动。这些行动旨在通过技术成果的实施与示范,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些行动得到了地方和社会的好评。



农学博士第一支部在密云开展调研活动


  作为一所农业大学,我校始终认为能否始终坚持服务农村建设是衡量农业高等院校是否坚持了正确的办学方向的根本标志。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近年来,我校实施了服务新农村建设“七大行动”。
  科技兴村富民行动
科技兴村是我校实现科技成果服务 “三农”,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重大举措。行动以“科技支撑、项目带动、地校合作、兴村富民”为原则,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重点围绕“高效种植、健康养殖、环境治理、农产品加工、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农业信息化、农业机械化、乡村环境规划”等八大领域,通过技术成果的实施与示范,使示范村的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保持粮食稳定高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数字显示科技兴村富民初见成效:“玉米系列品种”推广面积保持在3000万亩左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达2000万亩以上;“保护性耕作机具与技术”推广面积1500万亩以上;“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简化四统一栽培技术体系”推广面积达600万亩以上;“农大褐3号”小型鸡年推广4000万羽以上;“猪饲料抗生素替代技术”与多家企业合作,新产品累计推广200万吨,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约3亿元……
教授进村入户行动
我校率先建立农业推广教授制度和新农村建设特岗教授制度,建立以大学为基础的新型农业推广模式、农业推广人才使用机制和学校与“三农”结合的长效机制,探索新时期知识分子服务农村的途径,向全国范围推广。
  2006年,我校与北京市相关部门配合,启动新农村建设推广教授制度,公开招聘20名具有高深理论与研发水平、能够领导推广团队进行系统的大范围技术推广、解决新农村建设实际问题的专家,进入首都新农村基地开展工作。
  2007年起,逐步在全国其他基地选派推广教授或者新农村建设特岗教授,每年选择100名专家教授服务于10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每个教授按新农村行动基地设置,每个新农村行动示范基地特聘教授岗位1~2个。
  农村信息网盟服务行动
让农民享受综合信息服务,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在北京延庆郊区,我校为农民开发的综合信息服务载体“乐农家”,为农民带来致富的希望和丰富的文化生活。
  “乐农家”是一个小小的数字资源包。它把农民需要的农业技术、务工技能、法律知识、文艺节目等八大类2000多个视频节目集成在一个硬盘点播器里,只要接上电视,就可重复点播自己需要的内容。延庆县作为使用推广“乐农家”数字资源包的试点县,去年一年在15个镇76个村进行了试点,8万多人次收看了其中的内容,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研究生“红色1+1”行动
2009年5月26日,我校工学院机电研究生党支部与本科生第十八支部一同走进密云县太师屯上庄子村,开展以“把青春豪情与汗水欢笑洒在京郊农村大地上”为主题的“红色1+1”活动。
  我校红色“1+1”活动开展以来,校地双方紧紧围绕党建创新这一核心,从经济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服务大局,带动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在科技行动中,同学们很好地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习与锻炼相结合,调研与钻研相结合,坚持党建创新与支部建设相结合,用自己的知识和青春,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大学生村官行动
我校根据有关部门实施村官计划的精神,重点选派一批德才兼备的大学生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官,使大学生在农村的社会和生产实践中得到锻炼,使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尤其是具备解决“三农”问题的专业人才更好地为新农村的建设服务。
  从2005年到2008年,“村官”成为我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青年先锋。在北京市 “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学校有300多名毕业生服务在平谷、密云、朝阳、怀柔、通州、门头沟六个北京郊区县的村镇,为首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着自己的青春、知识和力量。作为“村官”的坚强后盾,学校多次与选报“村官”的毕业生座谈,听取他们的想法和意见。学校教师还在技术资源上给予“村官”们多方支持,帮助他们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新农村建设政策创新行动
新农村建设政策创新行动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的五大任务,充分发挥多学科共生交叉的优势,整合校内外资源,针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和政策问题开展研究和实践,探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模式,为政府宏观决策和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建议与政策咨询。
  我校依托中国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中国粮食安全研究中心以及“985工程”中国农村发展与政策研究基地,进行重点政策和发展模式研究,为各界提供研究、推介与咨询服务。在北京、河北等省选试点村,在县级、乡级和村级三个层次上进行新农村建设综合政策试验。
  我校还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结合地方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需求开展大量的基层工作人员培训,开展工商管理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和公共管理硕士教育,为地方政府培育高层次的新农村建设管理人才。运用学校提出的“参与式村级扶贫开发规划方法”,科学地引导广大教师和学生从事项目咨询和社区发展活动,以及实践教学和农村产业化、村镇规划、扶贫等新农村发展建设的工作。
  农村能人培训行动
以农村人才资源素质培养和能力建设为核心,根据农村人才的不同层次、不同要求,分别开展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培训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在教育、科研、培训、推广等方面的优势,整合学校各种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大力开展农村人才培训工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行动实施已来,学校为北京、山东、江西、广西、内蒙、山西等省市培训了大批新农村建设急需的高、中级人才,培训各级、各类人员共计2.4万余人次。其中涉农管理干部培训1223人次,农业技术骨干培训1356人次,农村能人实用技术培训1.64万余人次,依托基地开展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培训3000余人次,再就业和农民工培训1800余人次,其他涉农培训143人次。一系列实用培训受到了地方和社会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