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解经法示例:《舜典》所记中国第一政府

作者:整理:王冰雅    
2018-05-23     浏览(186)     (0)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姚中秋教授做客儒家文明论坛,主讲“解经法示例:《舜典》所记中国第一政府”。姚中秋教授通过疏解《舜典》,分析中国古代政府自建立之初设置的九大职能,并对比西方政府,指出中国政府的非凡之处在于重视养民、教民,以正德、利用、厚生为立政目标。
              经学何为
  近年来,言经学者增多,然多为经学史而已,这只是经学的预备工作。譬如由于大量新材料的出现而引发“《尚书》热”,相关考据、训诂等学术生产与再生产层出不穷。在姚中秋教授看来,这或许会将《尚书》研究引入歧途。他强调,思考经学要回到经学本身,而不能用经学的外围知识代替经学,比如文献学研究、考据研究、经学史研究。经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索解六经文本,推明圣人之道,以助成一代之大法,致天下于有道。
  经学是致用之学,其功能之一是创制历法、制礼作乐。譬如法度有助于塑造良好的社会秩序,而法度背后的基本原则源于六经之道。姚中秋教授认为,研究经学不是纯粹的书斋工作,研究者要有实践的意识。
              如何解经
  姚中秋教授指出,经学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乎一王之法”。经是常道,道在天人之际。他进一步阐述“究天人之际”对于做学问、做人和创制历法的重要意义。人类文明可分为两个类型:敬天和信神。中国文明的根本是敬天,而几乎中国以外的所有文明,都是以崇拜神作为文明的根基。此外,创制历法必须“通古今之变”。中国人创制历法的资源尽在历史中,故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直至今天,国家的体制变革所借重的资源仍是历史。这启发当今学者在做学问时不能仅“发思古之幽情”,而是要让古代制度活在今天,以成一代之法。
  首先,经学必须有“修、齐、治、平”的意识,为全面解决时代问题提供方法。其次,经学要有天下视野,不仅要解决中国的问题,还要解决人的问题、天下的问题。因此,经学家在知识领域必须是全覆盖的。
  历代经学之所以能够在整个学术场域中享有尊崇的地位,是因为它已经涵摄了其他既有知识。汉代经学融摄诸子之学,宋代经学融摄佛道之学,今日则当融摄西学。欲融摄西学,必先“辟之”,“辟之”即是批判。融摄西学,首先要精通西学,然后以我道,用其术,成我器。
             《舜典》解读
  姚中秋教授对《舜典》中涉及政府职能的部分进行了重点解读。
  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
  这是舜继位的仪式。“文祖”是宗庙之意。
  “咨,十有二牧!”曰,“食哉(钦哉)惟时!柔远能迩,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
  姚中秋教授参考清人注解,认为“食”为“钦”字误写,故改为“钦”。这段话是十二牧对舜所讲的王者责任。柔远能迩,柔是怀柔,怀柔远人;能是善待,善待近人。《论语》中亦有相似的表述。“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论语·子路》)“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在现实中,人有各种各样的不同,比如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种族等,但是王者不以任何特定身份来区别对待人,只用远近不同来描述天下人。近人是已经在我王权统治之下的人;远人是暂时不在我王权统治之下的人。这样的划分体现出王者的心态:王者无外。
  与西方相对比,姚中秋教授指出这是最高尚的国家观念。西方世界长期存在宗教冲突,且已成为国家分裂的威胁性因素。因为西方国家权力与神权密切相关,当统治阶级掌权后,就会用权力维护“兄弟姐妹”的利益,并很可能以敌意对待“异教徒”。按照宗教、种族和阶级划分人,就有可能出现排斥和杀戮。而中国传统划分人只分远近。在王者看来,只要你跪在我的面前你就是我的臣民,我就会一体保护你、平等对待你。自古以来,中国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政治共同体,这正是因为王者的心最大。只要进入中国统治权范围中的就是中国人,这是最现代、最抽象的国家观念。
  “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讲为政之道。惇德,敦厚德行。“允”者,信也。“元”者,善也。为政以德,信任贤能之人,疏远奸佞之人,最终蛮夷率服。
  舜曰:“咨,四岳!有能奋庸熙帝之载,使宅百揆亮采,惠畴?”佥曰:“伯禹作司空。”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时懋哉!”禹拜稽首,让于稷、契暨皋陶。帝曰:“俞,汝往哉!”
  舜命禹作司空,职责是“平水土”。咨,语气词。懋,勉也。姚中秋教授以霍布斯《利维坦》为例分析西方人设想的政府职能。霍布斯认为,人们最初处于一种“自然状态”(或“丛林状态”),即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在自然状态中,每个人都有暴死的恐惧。只有建立国家,人们才能免除这种恐惧。所以,国家的首要职能是维护和平,阻止人们互相伤害,这样的政府职能无疑是消极的。
  西方政治思想有延续性。有关“自然状态”的思想早已隐含在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的思想中。苏格拉底和几位青年讨论城邦的建立,建立城邦的原因是人们生存需要很多物品,而这些物品需要很多人来满足,这就隐含了“自然状态”的命题。霍布斯的观念也正是如此,只是他进一步指出,人们要满足需要而物品有限,这就会引起争夺,进而引起相互伤害,这就是一个人对所有人的战争,即自然状态。
  苏格拉底和青年讨论城邦的建立,说我们的城邦因为人口逐渐增加,需要也逐渐增加,现有土地不足以承担人口,怎么办呢?我们就要宰割另一个城邦的土地。
  霍布斯在论证自然状态时讲过一个经验上的理由。他说,国家始终处在两种状态,要么是战争,要么是准备战争。苏格拉底说,我要养活自己的城民,就必须要宰割另一个城邦。苏格拉底这样讲时没有任何道德上的歉疚。为了防止其他城邦的宰割,城邦必须设立守卫者。所以在苏格拉底构建的城邦中,统治者就是武士。《理想国》的主要内容就是如何教化城邦中的守卫者。
  相反,舜所建立的第一个政府是向人们提供生产所需的物质资料。通过开垦土地、治理水灾,人们得到稳定的生产生活场所。
  帝曰:“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
  弃是周朝的始祖。舜命弃作后稷,种植粮食、推广良种,让百姓免除饥饿。
  《尚书》中越来越多的记载得到了考古学的证明。譬如《诗经·周颂·思文》,记载了后稷将麦类作物推广到全国,这一记载后来得到考古学的支撑。考古发现麦类作物从两河流域传入中国,最早在中国西部种植,然后向东传播。弃能成为后稷,是因为弃所在的族群最先种植麦类作物。而麦类作物相对于菽、谷子等作物更能补充能量,所以后来商大败于周。
  姚中秋教授分别用“生产型政府”和“守夜人政府”来概括中西方古典政府的职能差异。
  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
  舜命契作司徒,敬敷五教。敷,布也。五教,是五伦之教,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也就是说,政府的第三个职能是施行教化。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中,教化是政府的职能。而西方,特别是自一神教诞生之后,形成的基本格局是教化在国家之外。教会是第二政府,管理人的灵魂;第一政府,即世俗的政府,管理人的肉体。在姚中秋教授看来,这并不是很好的制度,因为“灵魂”和“肉体”分由两个政府管理会导致共同体的撕裂。中国向来是政教合一,政与教相辅相行,这是因为此教非神教,而是人伦之教,这是中国文明的独特之处。今天,中国政府仍在推行五伦教化,譬如各级政府举办“十大孝子”“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
  对比西方的神教,可发现中国之外的神教都倾向于“严”。“宽”是因为“易简”。《孝经》有言:“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这句话描述了中国之教的根本特征,由教的特征决定了政的特征是“不严而治”。
  姚中秋教授以《论语·子路》中的一章对上述三章内容进行小结。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前两章讲“富之”。富之而后教之,这也是儒家和法家的根本区别所在。儒家和法家都重视富强,而儒家的高明之处在于儒家更进一步讲教化。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直至今天,中国历代政府都是先富民而后教民。
  帝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
  舜命皋陶作士,维护安全。舜首先向皋陶说明设立“士”的原因,外部有蛮夷乱华,内部有刑事犯罪,所以必须予以防范、打击。
  维护安全仅作为第四个职能出现,这与国家的建立方式、地理环境等因素有关。姚中秋教授认为中国是由多族群聚合而成。山东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非常发达,但是到岳石文化时期,文明程度大幅度下降、遗迹数量大规模缩小,这是由于气候变化导致自然环境剧变,故山东人迁至山西。良渚文化时期的东南族群,也一定经历过一次漫长而遥远的迁徙,从太湖流域过长江,最后聚集在一起。不同于西方通过武力征服而建立国家,中国文明是聚合而成。因此,西方国家会把维护安全作为首要职能,而中国是以百姓过美好生活作为最重要的职能。
  帝曰:“畴若予工?”佥曰:“垂哉!”帝曰:“俞,咨!垂,汝共工。”垂拜稽首,让于殳斨暨伯与。帝曰:“俞,往哉!汝谐。”
  舜命垂负责工事。工事可分为两项:一是公共工程,如修筑城市、治理河道等;二是手工业,其中最重要的是玉器加工业和青铜加工业。考古发现,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多以玉事神。但是在《舜典》中,玉器用以事人,即用玉来标志人之间的等级、身份,因此玉器加工业至关重要。青铜器从此时起也逐渐成为重要的礼器,因此青铜工业也成为重要的礼器工业。
  中国从尧舜时代开始即在政府中设置部门管理工程,故中国圣人建立国家的目的是“正德、利用、厚生”。天生仁,王者代天而治人,其首要责任是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从平水土、播百谷、兴教化到管理工事,政府职能都服务于这一目标。
  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佥曰:“益哉!”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益拜稽首,让于朱、虎、熊、罴。帝曰:“俞,往哉!汝谐。”
  舜命益作虞,负责草木鸟兽之事。这是一个生态部门,管理自然资源的占有和使用。
  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礼?”佥曰:“伯夷!”帝曰:“俞,咨!伯,汝作秩宗,夙夜惟寅,直哉惟清。”伯拜稽首,让于夔、龙。帝曰:“俞,往,钦哉!”
  舜命伯夷为秩宗,掌管祭祀。三礼,即天神、地神和人鬼。祭祀官应有的精神状态是“夙夜惟寅,直哉惟清”。“寅”者,敬也。直,不邪不曲,指恰如其分地祭祀应当祭祀的鬼神,如《论语·为政》:“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相反,“非其鬼而祭之”就是不直。清,清洁、清明之意。寅、直、清构成中国人事鬼神的基本态度,即孔子所谓“敬鬼神而远之”。
  姚中秋教授指出,中国文明自尧舜时代已完全走出巫术时代。他强调“绝地天通”的决定性意义。“绝地天通”,神再也不会降临人间,而人始终对神表达敬意,表达诚敬之心、报恩之心。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舜命夔掌管音乐、乐教。乐教是中国最早的教养,教人有德行,即“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王者之乐,以“诗言志”为基础,言君子之志。乐起源很早,但礼乐之乐大概是在尧舜时代才制度化的。
  帝曰:“龙,朕塈谗说殄行,震惊朕师,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
  舜命龙作纳言,负责出纳王命。姚中秋教授指出,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已是相当完善的文字体系,此前当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以此推算,文字初步完备恰是尧舜时代。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政府的特别之处在于把厚生放在第一位,极为重视养民、教民。司徒、秩宗、典乐,政府九大职能中与教化相关者有三。相反,西方政府重点强调的部分,在中国政府中仅有两个部门与之对应,即士和纳言。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政府?舜的话语可作为提示。
  帝曰:“咨!汝二十有二人,钦哉!惟时亮天功。”
  亮,辅助。政府辅助上天对人之工。敬天,天是本源。《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钦”者,敬也。“若”者,顺也。“钦若昊天”,确立了中国人最根本的信仰是敬天。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神与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言与不言。《圣经》的《创世纪》载:“神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太初有言,言与神同在。”言就是神。孔子说“天何言哉”,这就把中国文明和巫术文明一刀两断,同时也分开了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有敏锐的“时”的意识。“君子而时中。”“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天的呈现首先是四时之变化,其次是百物生焉。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如果天有其心,那么天心就是让万物生生不已。王者法天而治,就是要辅助万物之生。《中庸》讲“唯天下至诚”,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在中国文化中,有三个核心概念构成一个内在的逻辑,即“天生仁”。“天命之谓性”,性即仁。仁从何而来?天生仁。人秉天,生仁之心而为己心。政府就是本着这样的观念建立起来,要让天下所有的人生得更好。所以大禹讲,“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圣人之道常在。几千年来,中国政府大体上都是沿着“道”前行。 (整理:王冰雅)